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读书
若觉生活不快乐,劝君读读徐霞客
时间:2024-08-29  来源:每晚一卷书微信公众号
  1499年科考季,无数人背着盘缠进京赶考,唐伯虎便是其中一个。
  此时的唐伯虎,才名满天下,风流天下知,富家公子徐经,仰慕唐伯虎的才名,主动与之结交。
  这二人组一起上路,一个有钱,一个有才,一时之间名噪京都。
  那是大明弘治十二年,这一年的考题,非常难,考完之后,考生们议论纷纷,都觉得希望不大,但唐伯虎却口出狂言地说:“我必是今年的状元。”
  这番狂言,很快就满天飞,还飞到了大明皇帝的耳朵里。
  有人举报,唐伯虎和徐经考试作弊,不然哪能如此自信,皇帝下令彻查,最终查出,徐经确实通过贿赂考官家童,拿到试题。
  唐伯虎被削去了功名,徐经背上了作弊的骂名,八年后郁郁而死。
  徐经执着于功名,最后反而得了骂名,可在徐经的后世子孙中,有一个人,一生不事功名,只想好好看看世界,因为世界很大。
  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徐霞客。
  1
  自从徐经之后,徐家对科举,也换了一种心态,不要求后人光耀门楣出人头地,想考就考,不想考也不强求。
  这似乎成了徐家的传统,读书人就算不参加科考,也不会被当成没出息。
  此后几十年,徐家也一代代没落了下来,到了徐有勉这一代,早不复祖上的荣光,唯有爱读书的传统从未落下。
  万历十四年冬天,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徐家上下都笼罩着一股紧张的气氛,直到一个婴儿嘹亮的哭声响起,紧张的气氛才随之消散。
  家仆进来告诉徐有勉,是个公子。
  老来得子,徐有勉高兴不已,他给儿子取名弘祖,字振之。
  这位老父亲,大概是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弘扬家门,但让他想不到的是,这孩子长大后会与众不同,不走寻常路。
  很多年后,人们都喜欢叫这个孩子徐霞客,因为他像天上的云霞一样,行踪飘忽,自由自在。
  小时候的徐霞客,漂亮又聪明,五岁入私塾,不久就能文能诗。
  身边人都觉得,这孩子前途远大,只要继续苦读圣贤书,定能有一番作为,前途必然光明。
  可徐霞客却越走越歪,离那条“光明大道”也越来越远,比起每日诵读四书五经,他更喜欢那些奇谈野趣。
  很多人读书,是为了功名,但徐霞客不愿这样,他想为了兴趣而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书。
  这世间最美好的事,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读自己喜欢的书,爱自己想爱的人。
  其他诸事,皆是末节。
1.jpg
  2
  在学堂里,老师教读的书,不是《三字经》,就是《千字文》,后来是《四书五经》,读起来沉闷无趣。
  徐霞客不喜欢,所以他经常带着自己喜欢的书去学堂,偷偷读。
  有次上课,老师在讲台正襟危坐讲论语,徐霞客在下面躲着看《水经注》,看着看着,觉得郦道元写得太有意思了,忘乎所以,噗嗤一下笑起来。
  这一笑,打破了教室的安静,所有同学都盯着他看,老师大怒,敲着戒尺,让徐霞客背诵课上讲授的《论语》,背不出来,就要打板子。
  可徐霞客不慌不乱地站起来,一字不落地背下了所有内容。
  老师听完,一脸惋惜地说:
  你这么聪明,却不苦读圣贤书,否则,将来必定前途无量。
  可徐霞客不仅不改,反而看得更多,老师无奈,将他的所作所为告诉他的父亲,希望徐有勉加以管教,毕竟,子不教,是父之过。
  然而,徐有勉听说后,不但没生气,反而大喜过望,亲自给儿子介绍了许多有趣的书。
  他还是拿到学堂继续读,有一次,老师口水都讲干了,徐霞客还是自己看自己的,这让老先生非常生气,他质问徐霞客:
  你这样不好好学习圣人经典,看那些闲书,以后怎么考功名?
  谁知徐霞客直接怼了一句,我以后不考功名。
  那你想做什么?
  我长大后要游历天下。
  先生很气,在他看来,只有考取功名,建功立业,才是有前途的读书人,其他的都是没出息的玩意。
  可徐霞客并不在乎,这就是他最想做的事情,世界那么大,他一定要去看看。
2.jpg
  3
  十五岁那年,徐霞客参加了一次科考。
  名落孙山,回到家里,家人没说什么,父亲告诉他,继续读书,来年再考,可此时的徐霞客,对科举已经完全不感兴趣了。
  他一头扎进父亲的藏书楼,却再也不读四书五经,不作八股文,他钻研古代历史,地理,和地方志。
  越看,他越觉得世界真大,那么多有趣的地方,就越是如饥似渴地吸收自己喜欢的知识。
  父亲见状,也不再强求他参加科举,父亲鼓励他说,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吧。
  但父亲也很担忧,因为儿子选择的这条路,实在不容易,要游历天下,那就要吃很多苦。
  他不是怕儿子活得不成功,而是担心孩子活得太苦。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人,就会被定义为异类,离经叛道,特立独行,甚至被定义为失败者。
  徐霞客也成了别人眼中言行怪诞的人,但他并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只是一心做自己的事,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就交流,遇到不理解的,又何必解释。
  父亲去世时,徐霞客十八岁,按照古礼,他要守孝三年。
  三年后,徐霞客二十一岁,他已经读了很多书,了解了很多知识,但是他发现,书中有些说法,不一定是对的,而是以讹传讹。
  他决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与其皓首穷经,不如游历天下。
3.jpg
  4
  二十岁,徐霞客决定,世界那么大,该去看看了。
  可母亲年事已高,自己要是走了,母亲孤苦无依,没人照顾。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那时候,出行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快捷,没有火车,没有飞机,没有汽车,有的只是四条腿的马,还有两只脚的人。
  母亲理解他的心意,但更愿成全他的志向,她为徐霞客收拾好行李,还对徐霞客说:
  你去游历山河,实现自我抱负,记得回来时,把所见所闻告诉我。
  然后,亲手为徐霞客做了一顶“远游冠”。
  徐霞客和母亲约定,每年春草出芽时,他离开,待到秋叶霜染,他就会归来。
  二十年来,他足迹遍及天下,但每次都是如约归来,每次回来,他都会采些山里的奇花异果,还有名贵药材,送给母亲。
  徐霞客游历天下,他不仅仅是看看而已,他看完之后,会写日记,他还会反思所学,并不人云亦云。
  徐霞客喜欢探索洞穴,几乎是有洞必探,据《大明一统志》记载,全国有洞穴372个,徐霞客考察了306个。
  他为所考察的洞穴写了7万多字。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徐霞客也游遍名山。
  这一游,就成了天下驴友的偶像。
  他走遍了附近的名山大川,游遍了天台、雁荡、齐云、庐山、黄山,随后又游览了更远的地方,走遍了五岳,看遍了河山。
4.jpg
  世界很大,风景很美,当你为工作烦恼的时候,天上的云依旧在飘,山中的鸟依旧在叫,庐山瀑布的水依旧奔流而下,迎客松依旧在风中摇曳。
  有人低头为钱财,有人抬头见山川。
  这世间,最高级的活法,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5
  1616年,也就是明万历四十四年,黄山大雪封山,万径人踪灭,但徐霞客不愿辜负大好时光,他拿着竹杖,徐徐而行。
  寺里的和尚告诉他,到山顶的路已经被大雪封了,山下的人上不去,山里的人也下不来。
  徐霞客听后,笑笑不语,继续向前。
  雪中黄山,奇松怪石,美不胜收。
  徐霞客惊呼:
  真想不到,奇山之中,有此奇品。
  全然不顾自己此行究竟有多危险,被困山里的人,见到徐霞客,惊讶不已,这么危险,为何还要上来?
  在别人眼里是险境,在徐霞客眼里却是仙境,他并未满足,继续上山,从黄山下来后,还意犹未尽,可在那险路上,每一步都可能让他命丧黄泉。
  他一生,经历了太多这样的冒险,可能对他来说,看到的风景远比经历的困难值得记忆。
  附近的山川已看遍,他决定去看更远处的山,走向更远处的世界,他登嵩山,爬华山,访武当。
  老友问他:
  你可曾登临雁荡山的绝顶?
  徐霞客摇头,他当即决定,一定要爬到雁荡山之顶,可根本没有一条现成的路,徐霞客只能披荆斩棘,自己闯出一条路来,衣服碍事,他就脱掉衣服,手杖不方便,就扔掉手杖。
  他爬到山顶,一览众山小。
  规规矩矩的人生,当然更加稳定,但有些风景,唯在不规矩之中才能看到。
  有人问攀登者:你为什么要登山?
  攀登者回:
  因为山就在那里。
  人这一生,不管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路,路都在那里。
5.jpg
  6
  1636年,徐霞客快50岁了。
  游历将近三十年,他已经看了很多风景,去了很多地方,但在这一年,他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他要去遥远的西南地区。
  当时已是明末,战乱四起,路上危险重重。
  家人劝他,应该在家安度晚年,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可徐霞客觉得,这样的日子,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他的足迹还未到西南,长江的源头他还没找到。
  就此停留,将死不瞑目。
  临行之前,他敲开了陈继儒的家门。
  童子向陈继儒说有人来访,陈继儒以为是俗客,急忙躲避。
  童子说,来者徐霞客。
  陈继儒急忙出门迎接,二人手挽着手,喝酒到深夜。
  得知徐霞客即将西游,陈继儒赶紧给自己的一众朋友写信,让他们帮忙照应徐霞客。
  这年九月,徐霞客正式动身,前往西南。
  可是刚开始,才走了没多远,他找到一个同伴就打道回府,连夜逃走了。
  在路上,遇到打劫的土匪,还遇到官差拦路,他的身体也出了各种问题,突发脓疮,连路都走不了。
  还因为长时间早起赶路,被湿气侵袭,膝盖经常肿痛。
  有人劝他说,你回去吧,你这身体,去不了那么远了。
  可徐霞客一意孤行,历经重重困难,克服了重重困难,他考察了贵州,考察了云南,游览了云南。
  为了考察南北盘江,他在云贵等地来回颠簸,最终写了《盘江考》。
  随后,游览鸡足山。
  此时,他双脚被病痛折磨,但还是拄着拐杖,亲自考察鸡足山,记录了鸡足山12座山,7个洞穴,9眼泉水,6个瀑布,3个龙潭,2个水池。
  他还记录了与108位僧人的谈话,与51位山民的交谈。
  他编写的《鸡足山志》一共八卷。
  鸡足山成了徐霞客一生旅行的终点,写完《鸡足山志》后,云南首领木增派了8个纳西族壮士,将徐霞客抬回了老家。
  这一次游历,途经万里,历时三年。
  他这三年,胜过了很多人的半辈子,因为他们哪怕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多少岁月是真正按照自己的心意去活的。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活得有多长久,而是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遵循自己的意愿活着。
6.jpg
  7
  离家三年,再回到家时,徐霞客却已瘫痪在床,不能行走。
  他仔仔细细欣赏自己从云南带回来的大理石、奇树、怪根,这是他考察过程中收集的标本。
  除了这些,他还带回来一大堆日记,那是他亲眼所见,亲手所记。
  1641年春天,回到家的徐霞客病情恶化,在床上,他看着自己从各处搜罗来的标本,脑海中无数美景闪过,山川湖海,云卷云舒,他说:
  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只是,他们都是因为接受了君王的命令而出行,并非自己所愿。我身为一介草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拄着拐杖、踏着草鞋,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比肩伟人的行迹,我死而无憾。
  说完,两眼一闭,世间再无徐霞客。
  临终前,他拜托朋友帮忙整理日记,他还告诉儿子,他死之后,将他葬在璜溪边,墓朝西南,那里有他曾远游过的大西南啊。
  徐霞客才去世三年,清兵就入关南下,徐霞客的故乡江阴也遭到破坏,就连徐霞客的《游记》也遭到了破坏。
  徐家也因此彻底没落。
  幸运的是,清兵入关之前,已经有民间爱好者辗转传抄了《游记》,使得《游记》不至于散落在历史的烟尘里。
  几十年后,一个叫李寄的年轻人,沿着徐霞客的足迹,将他走过的路重走了一遍。
  走完之后,他就开始收集和整理《徐霞客游记》,可是各种版本的《游记》缺失又失真,让李寄痛心不已。
  他四处打听,寻找,最终买了一部抄本。
  在他的整理下,《徐霞客游记》才有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面孔。
  三百多年来,这本书为无数人喜爱,但李寄的功劳也没被人忘记。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但有些人将自己的人生过得极其精彩,他们还将希望留了下来,我们读他们留下的东西,就等于重新走了一遍他们曾走过的路,看过他们曾经看过的风景。
7.jpg
  8
  每个时代,都有一套流行的价值体系。
  在那套价值体系的中,人的行为符合这种观念,就会得到追捧,要是不符合这套观念,就得不到理解。
  徐霞客所生活的时代,也有一套流行的价值观念,在那套观念下,读书人读圣贤书,参加科考,这是一条最常见的路。
  有些人考取了功名,一朝成名天下知,荣华富贵,理想抱负,都得到了实现。
  这个时候,一个读书人说,我不考功名,我要流浪地球,看尽天下美景。
  而且在这条路上,他险死还生,受了无数折磨,经历了无数挫折,还因为走路太多,生活太苦,患了一身疾病。
  最关键的是,他没有获得名利,也没有赢得钱财,他没有活得“更好”。
  这个时候,肯定有人问,你游名山大川,看湖海落日,受了那么多罪,这有什么意义?你这样做值得吗?
  值得吗?以主流的观念来看,当然不值得,但徐霞客回想自己一生所为,他在山顶看过的云海,山中所有美景,他曾欢喜地迎接过一个个日出,他的心因此而饱满,充实。
  他想,这是我喜欢的人生。
  因为喜欢,所以值得。
  他去环游世界,不是因为这能让他出名,能让他挣钱,而只是因为他喜欢。
  可是世界总有一种病,喜欢用外在的价值去衡量人们所做的事情,而不考虑人内在的感受,他们不再问你喜欢不喜欢,只会问,这样做有什么价值,能带给你什么。
  事实上,有些事情,也许不能给你带来财富,带来名声,但却能让你的生命更加丰满。
  9
  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真性也。
  什么是真性?
  就是人最真实的自我,就是最接近他本性的一面。
  然而,很多人的真性,都被压抑着,因为人在做事的时候,压根就不看喜不喜欢,也不看是否接近自己的本性,而是看离成功远不远,赚的钱多不多。
  可是人这一生,若不能顺心而活,不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那再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
  哪怕全世界都在称赞你,只要你自己不喜欢,这一生依旧是失败的。
  徐霞客敢对这世界说:世界很大,要去看看,不为别的,就为喜欢。
  陶渊明敢对上司说,爱谁谁,我不干了,我要回家种地,不为别的,就为喜欢。
  可是,我们很沉默,因为我们不敢去做自己喜欢的,我们不敢特立独行,我们努力合群,和他人保持一致,我们压抑内心,我们痛苦,但我们还在坚持。
  可徐霞客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连喜欢的事情做不了,纵然活得很久,也是白活。

 

编辑:李文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金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宁
  •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 做好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S50海原至平川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雨后美景惹人醉
    雨后美景惹人醉
    雨过天晴  城市美景如画
    雨过天晴 城市美景如画
    宁夏人物
  •  宁夏林永峰、李彬追记一等功
  •  种下万亩林 为大地披绿
  •  高贵武:做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
  •  农民作家单小花:我从寒冬来 暖人
  •  硝河马姐的“绣花功夫”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1宁ICP备2021002495号-2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