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一段空闲
作为读书人专属的快乐
沉浸式的阅读
总能给阅读人士带来极致的身心体验
今天不妨让我们一道
走进这位爱书人士丰富的精神世界
书与我——读书之乐
现代人比较幸福,只要想看书,就打开手机刷刷,从中愉快地读着碎片化的内容。君不见公交上,地铁间,俯仰之间,无不是低头族在读书吗?我常常担心,这代人会不会因为手机使他们颈椎再度进化。
读书对有些人来说,是一件苦差事,看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又要扛着厚厚一叠书,确实显得累赘。再说,大部分人读书不就是为了考试吗?面对家长威胁,担心害怕排名。一旦毕业,书本便跟我无关了。我曾碰到一个小朋友,初中快毕业了,居高临下,将书撕成碎片,,抛向空中,畅快淋漓高声大叫,终于解放了,从此以后再不用读书了。看来,读书对他们来说,真是一种残忍。
实际上,书就像一个老朋友,一个不会说话的古人。每天只要你翻上几页,就仿佛在跟前辈对话。所以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法家们常说,写书法要读帖。读帖不是大声朗读上面的文字,而是细心揣摩其中的笔意,古人是如何横竖撇捺,如何轻重缓急。读久了就能明白其中的奥妙。
这种奥妙,我是从小开始的。记得那会儿,父亲常常带回来一些报纸,杂志,我就时不时翻阅其中有趣的故事。比如做事要细心,否则就会把“乌鲁木齐”写成“鸟鲁木齐”。知识是如何化解尴尬,话说有一栋大楼的其中一台计算机坏了,没人能修。时间滴滴答答在流逝,无奈老板急得悬赏一千万。最后一个小伙子画一条解决了,他说,划线值一块钱,剩下的是我的智慧费。看着上面动人的故事,我常常为之着迷。有时着迷于上面的文章和词句,就用剪刀裁剪下来,用米饭粘在一个破旧的笔记本上,来回翻阅,感受人家的文辞魅力。为什么他们能写出这样优美动听的故事来。从此,我就爱上了读书。
在读书中,我看到《七录斋》中谈到张溥,说他“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明白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要多读多记。每每碰到的经典句子,有趣的笑话,甚至一些关键的数字的时候,我还会记在一个本子上,生怕有趣的灵感就不翼而飞。胡适在《读书》中谈到,读书除了要精和博。同时,还要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有喜欢写一些片言碎语的东西,日记也好,读书笔记也罢,厚厚一叠只为在读书中寻找快乐。难怪梁启超就说,读书莫要于记笔记。朱子谓当如老吏断狱,已给不放过……无笔记则不经心,不经心则虽读犹不读而已。
故读书要常读常记,嗅出文字的味道,就能习惯文字的魅力。有味的语言,能给我们化解烦恼。辛弃疾说,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面对这些困惑怎么办?唯一办法就是读书,在书中找答案。让书籍化解你心中的愁苦。一个爷爷让孙子提着黑漆漆的带煤灰的篮子去打水。可是孙子一趟两趟很多趟,都没能把水打回来。于是孙子说,爷爷,这篮子打不了水。爷爷笑笑说,是打不了水,可是你篮子是不是干净了?
读书也一样,当你心情浮躁,不安,想要冲动干一件事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读几页书。想想北宋的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放下手机,拒绝平躺,我们多读几本书,是不是也能叱咤风云呢?
读书无关学校。我们可以离开学校,但是不能离开读书。朱光潜在《谈美》中说,法国大雕刻家罗丹也说道,你问我在什么地方学来的雕刻林里看树,在路上看云,在雕刻室里研究模型学来的。我在到处学,只是不在学校里。可能有人要说,读书又不能致富,读书干嘛?谁说读书不能致富,它不是常常让我们脑袋丰富多彩吗?一个习惯读书的人,一定是举手投足之间,优雅而智慧的富人。他们自信、大方,不亢不卑,微笑都是散发着万丈光芒,正如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图源网络
也许你听我这么一说,跃跃欲试之间,也会犹豫不决,我都四十好几了,再读书来得及吗?读书伴我们一生,活到老学到老,西汉刘向的《说苑》中有,晋平公对师旷说,我70岁了,想学习,恐怕晚了。师旷说,你为何不点根蜡烛来学?平公就说,你这是在戏弄我,你想死吗?师旷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所以千万不要犹豫,不要抱怨,即便你从零开始,试考再差了,也不要忘了读书。读书的快乐,就像我们每天升起的朝阳一样,是智慧,是希望,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乐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