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是西荷。
最近突然发现,读书是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
读散文读小说,每读一本就像走过一遍不同的人生。
最近这段时间抽空读完了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
其实很早之前就知道这个作家和这本不寻常的书。
阅读题考过,公众号的读者推荐过,自己也在豆瓣上刷到过。
这期和读者朋友们分享我的阅读感悟以及自己在读书这条路上的一些思考。
01
我发现读散文,真的不能断断续续地读。
战线拉得太长,零零碎碎地阅读很容易断片,接不上思绪。
就像先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最近刚好要教《秋天的怀念》一课。
但我已经不太想得起来《我与地坛》具体写了什么内容了。
只隐约记起史铁生常去那个地方,一路上形形色色的描写,回忆和现实交织在一块。
从家到地坛的那条路,藏着他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思考。
那也是本好书啊,可惜我读得太零散了。
那会会议多,我常在会议开始前和中场休息时争分夺秒地读。
到头来,进度条是拉完了,饱含情感和哲理的片段划了线,写了当下的阅读感悟。
但现在,我却找不出多少记忆深刻的内容。
到底是自己囫囵吞枣了。
犹记得前些年一口气读完的那些书,完结时的酣畅淋漓和意犹未尽,至今难忘。
①张爱玲《半生缘》②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③路遥《平凡的世界》④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⑤塔拉·韦斯特弗《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⑥陈忠实《白鹿原》
⑦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⑧麦家《人生海海》
⑨余华《文城》
······
还有一些,忘记名字了,可能源于某个契机才能记起来了。
专门挑一个僻静的场所,沐浴着下午的阳光,坐在窗台上,心神荡漾地进入到书里的世界。
或是等到星星散满夜空,世界都安睡的时刻,一个人在淡黄的灯光下独享美好。
除此之外,跑到图书馆去,隐没在人群中,等到了晚饭时间,随人潮走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些年,就是以这样的状态读完了不少书。
这些一口气读完的书,记忆是特别深刻的,所以基本上都写了比较完整的读书笔记。
而断断续续读完的书也不少,像《百年孤独》《红与黑》《包法利夫人》······
也有许多想表达的,但似乎都没有那种很强烈地感觉。
但不管怎样读,我始终没有迷失在读书这条路上,因为读书本身就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02
这些年,我特别喜欢看乡土作家的作品,莫言、余华、贾平凹、苏童······
虽然我和他们生活的年代相去甚远,但也因为阅读这座桥梁,得以让我去找寻和他们的精神相通之处。
90年代这辈人,或许是守护乡村记忆的最后一代人了。
现在即便回到家乡,站在同一片土地上,那感觉也再不如前了。
那种土地的厚重感,总是在万物扎根和四季轮转的过程中被酝酿得更加深沉。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并非全是友好纯粹的,也会有讥讽有中伤,但却也是鲜活的,隔膜易消的。
那些透过家乡面貌探寻古老历史的幽深目光,总是让我产生无限遐想。
我不禁会联想,此刻踩在脚下的这片土地,在千百年前又会是何种模样的呢?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从何而来又缘何而去呢?
我喜欢阅读,读书真的会让人感到通体舒畅,再也不舍得把眼睛耳朵闭起来。
读书,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啊。
03
这次的《一个人的村庄》,是在假期的连续阅读中结束的。
我很想和大家分享融在文字间那种悠远的孤独感。
那是一种无法用具体的言语去描述的寂寥和旷远。
作者刘亮程既是故事中的人,也是记录整个故事的人。
散文,意在真实且饱含情感地记录生活。
刘亮程文字里的生活,和我小时候的乡村生活体验很是相似。
现在,是真的无论如何都找不回那种纯粹的感觉了。
我之前在初三教鲁迅先生的《故乡》,也写过一篇文章:
“鲁迅先生记忆里的《故乡》,再也回不去了。”(点击打开)
《一个人的村庄》之所以读起来那么入迷,大概是因为生命中最渴望回去的那段时光被还原出来了。
作者写村庄的景、村庄的动物、村庄里的人,一篇篇短小的记录,串成了一本家乡记录手册。
作者在《我改变的事物》那篇中的描述特别有趣,以自己为戏中主角,写自己所改变的一切。
“多少年后当眼前的一切成为结局,时间改变了我,改变了村里的一切。
整个老掉的一代人,坐在黄昏里感叹岁月流逝、沧桑巨变。
没人知道有些东西是被我改变的。
在时间经过这个小村庄的时候,我帮了时间的忙,让该变的一切都有了变迁。
我老的时候,我会说,我是在时光中老的。”
作者描写的家乡和我的故乡大有不同,比如他们把驴视作依靠,但我们以牛为生。
我对驴对马不甚了解,但却能深深体会到这些动物在村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多有意思啊,现在的生活被推着走,但停下来读读书,却能为心灵找到一处居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