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读书
再读《兰亭集序》,我顿悟了一个人最顶级的生死观
时间:2024-12-26  来源:每晚一卷书
  生而为人,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这是一个很宏大也很沉重的话题。
  也是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提出的千古一问。
  东晋永和九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孙绰等41位文人雅士,聚于山阴兰亭,饮酒赋诗、畅叙幽情。
  当日所作37首诗被汇编成集,王羲之趁着酒意为其提笔作序,写就冠绝千古的《兰亭集序》。
  在《兰亭集序》里,王羲之先是记录了这次雅集的盛况,紧接着文风陡然一转,出现了“喜极而悲”的感慨。
  王羲之想道:今日这么盛大的雅集,终将会被时间风化,成为旧迹;而人活一世,活得再热烈,最后也都会死去。
  这种早已注定的结局,实在是令人悲痛。
  不过悲痛之余,王羲之对生死无常之事,还说出了另一番感慨。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重读《兰亭集序》,去体悟王羲之笔下顶级的生死观吧。
  1
  《兰亭集序》,史称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最出名的作品。
  它全篇虽然只有324个字,但想要真正读懂它,必须先了解王羲之的经历。
  王羲之,出身于东晋望族,琅琊王氏。
  虽然家世显赫,但他却不像其他世家大族的子弟一样,沾染上纨绔之气。
  从小他便好读诗书,喜欢书法,并长期以此陶冶身心,所以王羲之身上,自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风骨。
  在这种环境长大的王羲之,因此更看不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曲意逢迎。
  他两次入仕,又两次出仕,最终在53岁那年,辞官归隐,遁迹山林。
  此后,他纵情于山水之间,流连于花鸟之前。
  他十分满意这样的生活,然而“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美好的东西难以永驻,转瞬即成云烟。
  所以当时看到众人在兰亭相聚,谈笑风生、恬然自足的样子时,王羲之便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王羲之说,人生一世,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有的人在短短的一生里,不假外求,向内探索,哪怕在一室之内,也能有所顿悟;
  有的人寄情山水,格物致知,一样会感悟到人生的某些真谛。
  可无论大家活得如何迥异,都会产生一种相似的感受,那就是“兴尽悲来”。
  当我们还在为所得感到开心时,失去也正如影随形;
  当我们为生活感到欢乐时,衰老已经悄然而至,这怎能不令人感到悲伤?
  但你不妨以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生命。
  放眼去看,在这茫茫的宇宙间,你我其实都只不过是一个过客,一粒尘埃。
  既如此,又何须怅惘于生命的长短,何必悲哀于老之将至?
  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在我看来,活得有意义,一瞬也是永恒;活得枯燥,一万年也是枉然。
  与其执着生死,黯然神伤,不如从心而活,过好当下的每一刻,不负自己,不负时光。
  2
  接着,王羲之又在《兰亭集序》里说: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曾经我们所喜欢的东西,在转瞬之间,成为旧迹,我们都会因此感慨一番。
  更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全凭造化,只能眼睁睁地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生离死别。
  人生最悲哀之事,莫过于此!
  王羲之之所以能发出这样深刻的感慨,是因为从小到大,他也经历了太多这样的事情。
  七岁那年,他的父亲因为一场战乱,生死成谜,再也没有人见过他的踪迹。
  也经历这一次经历,让王羲之幼小的心灵蒙下了一层生死无常的阴影。
  往后的几十年里,他又目睹了很多次死亡。
  先是两位一直悉心教导他的叔父离世,后来对他青睐有加的岳父烯鉴也与世长辞。
  在他46岁时,从小教他书法的姨母也离世了。
  王羲之终于沉痛地写道:顷遘(gòu)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
  突闻姨母噩耗,他的心情十分悲痛,连正常的事务都不能安顿料理。
  可斯人已逝,王羲之又能怎么办呢?
  他没有办法,只能将所有哀痛之情诉之笔端。
  死亡挥之不去,一直如影随形。
  等他写下《兰亭集序》时,他已经51岁了,一直经历亲人离世的他,终于也走到了自己的迟暮之年。
  多年的经历,加上他也已行至暮年,对于生死之事,他有了另一番感触,他在文中写道: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他说,古人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也是妄造的。
  他否定了世人流传下来的,认为生死等同的观点。
  在他看来,生与死,每一件都是大事。死就要死得其所,活就要尽情地活好此刻当下,那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汤显祖的《牡丹亭》里也写道:“风无定,人无常。”
  无常本就是人生的常态。
  生活中多的是我们留不住的人,阻止不了的别离。
  我们将耗尽一生来告别,也将用尽一生去学会接受、放下。
  在不断的煎熬忍耐中接纳无常,以一颗平常心看待生死,这就是一个人最顶级的智慧。
  3
  读书博主都靓说:“现在回看《兰亭集序》,会发现那些悲伤的文字,其实是王羲之的觉醒之语。”
  因为自从看透生死之后,王羲之就决定向死而生,为自己而活。
  公元355年,王羲之称病辞官,成了琅琊王氏第一个归隐之人。
  据史料记载,他在辞官之前,还专门到父母坟前立誓。
  说自己绝不再做官,若违此誓,则天地不容,礼法不容。
  说罢,他便弃绝官场,归隐山林,开始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幸的是,此时距离王羲之离世,仅剩6年。
  可喜的是,在这最后的6年时光里,王羲之活出了诗意和风雅,将余生的每一天都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他时而结交文人雅士,和他们一起尽情游玩于山水之间,以钓鱼射猎为乐;
  时而和道士许迈一起,采选药石,修炼身心,还不辞千里路遥,遍游名山,泛舟沧海;
  隐居剡县的金庭观时,他又终日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
  他的其他名作《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也都是在这段时间所完成。
  可以说,这段且乐当下的时光,丰富了王羲之的整个生命。
  王羲之自己都感慨:“我卒当以乐死。”
  意思是,这样活着,即便有一天我死了,也是快乐的。
  在《兰亭集序》的最后一句,王羲之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那王羲之想让世人感慨的是什么?
  我想,其实就是这种活着的态度。
  任何人来到这世间,死是必然,但怎么活却由自己决定。
  有句话说得好:“生命看淡了,不过是生死。生死看淡了,不过是无常。一切都是外物,一切都无足轻重。”
  既然归于尘土是所有人的宿命,那不如就把世事当作经历,把一生当作体验。
  而后热切地去拥抱每一天,那么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将被你过得流光溢彩。
  ▽
  文史大家周汝昌曾说,中华文化有三大国宝,《兰亭集序》便是其中之一。
  《兰亭集序》可贵的,不仅仅是它的艺术价值。
  它字里行间蕴含的生死观,更是能让后世受益匪浅。
  读懂了《兰亭集序》,你就会明白:
  即便人生苦短,只要用力去活、去体验、去盛放,到了生命将尽的那一刻,你也不会再有任何恐惧之感。
  因为在这一段人生之旅里,你早已尽欢,早已活得问心无愧,即便旅途中会经历坎坷,你也不虚此行。

 

编辑:李文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金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宁
  •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 做好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S50海原至平川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黄河湿地里的凤头百灵
    黄河湿地里的凤头百灵
    黄河湿地  冰雪作画
    黄河湿地 冰雪作画
    宁夏人物
  •  宁夏林永峰、李彬追记一等功
  •  种下万亩林 为大地披绿
  •  高贵武:做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
  •  农民作家单小花:我从寒冬来 暖人
  •  硝河马姐的“绣花功夫”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1宁ICP备2021002495号-2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