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简介:
江先生多年来患有心脏病,长期服用药物治疗,花费了不少费用,因此想购买一款保险产品来减轻经济压力。一天在手机上刷到一个视频在介绍某款符合自己需求的保险产品,而且能够带病投保,还保障全面。江先生在添加了视频中留存的联系人后,表示自己常年患有心脏病,并依靠药物进行治疗,是否可以购买该产品 ,该联系人很肯定的表示没有问题,于是江先生便通过该联系人处购买了其介绍的保险产品。
一年后,江先生因心脏病突发心梗,并致半身瘫痪,后其家人申请理赔被拒。联系之前推荐其购买产品的联系人。该联系人表示自己只是推荐,具体理赔事宜要找保险公司商议。江先生因为自己对保险产品不了解,没有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产险产品,而一味听信了网络自媒体的误导性言论,从而使自己的经济和风险保障受到损失。
风险提示:
1、网络自媒体平台发布的误导类信息主要有:
饥饿营销类:宣传保险产品即将停售或限时销售,如使用“秒杀”,“全国疯抢”,限时限量等用语。
夸大收益类:混淆保险产品和其他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如发布“保本保息”,“保本高收益”,“复利滚存”等。
曲解条款类:故意曲解政策和产品条款,如宣称“过往病史不用申报”,“得了病也能买”“什么都能保”等。
2、充分了解保险产品信息,保险产品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消费者应当树立科学的保险消费理念,通过正规渠道,充分了解保障责任,保险金额,除外责任等重要产品信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及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保险产品。
3、虚假信息请勿轻信及传播,当前自媒体平台门槛低发布主体多、缺乏内容审核,消费者在接收此类非官方渠道发布的销售信息时,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冲动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