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钙就能预防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专属病”……生活中,常常有人对骨质疏松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对于这样一种常见的疾病该如何正确认识和积极预防,记者采访了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足踝)科室主任、主任医师梁志军。
“硬骨头”也有变脆的一天
近日,66岁的崔先生总觉得身体不舒服,经常背痛、乏力,他赶往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最近有没有受过外伤?”“是否患有甲亢、糖尿病?”在医生仔细询问并进行全面检查后,发现崔先生骨质疏松已有明显表象。崔先生谨遵医嘱,结合药物治疗和日常维护,病情逐渐有了好转。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骨骼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梁志军说,骨质疏松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硬骨头”也有变脆的一天,人体激素分泌水平降低,影响钙代谢和钙质吸收,造成骨量减少、骨骼脆性增加。
当身体已经出现了骨质疏松的征兆,如何进行科学判断?
“双能X线吸收测定是目前最为广泛的骨密度分析仪器,利用不同能量的X光来分辨骨骼和肌肉的部分,从而分辨出骨质的含量。”梁志军介绍,使用双能X线最主要的好处就在于简单、方便和精确,适用于初次诊断、追踪治疗或定期检查。另外,还可以通过监测骨代谢指标,反推出骨质新生或破坏的速率,从而推断出患者的骨骼状态。
健康骨骼与良好的行动能力息息相关,一旦骨质疏松,甚至骨折,将严重影响行动力及正常生活。全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为32.1%,男性为6.9%;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0%,其中女性为51.6%,男性为10.7%。
“骨骼不单是一个支撑器官、储存钙磷的器官,还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与很多器官系统的代谢都有关系,健康骨骼是健康生命的支撑。”梁志军说,老龄化、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史、不健康生活方式、影响骨代谢的疾病等都会导致骨质疏松。
梁志军介绍,正常人的骨头是很坚硬的,而骨质疏松的骨头就像蜂窝煤一般,里面是空空的,一碰就碎。很多骨质疏松患者早期可能没有症状,当骨质疏松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腰背疼痛、身材变矮、驼背或全身骨痛,并可伴肌肉痉挛甚至活动受限。骨质疏松患者一旦受到外伤,极易发生骨折,老年患者还易引发或加重多种并发症。
骨质疏松 不只是补钙那么简单
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是一个长期、个体化过程,制定药物治疗策略时需要同时兼顾骨折风险分层、药物使用禁忌、患者依从性等,治疗疗程也因人而异。“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按不同作用机制可分为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其他机制类药物及传统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有很多,比如我们经常说的特利帕肽、降钙素等等。但这些药物是分别作用在骨质疏松的不同环节上的,所以单用某种基础药物效果可能就不尽人意了。另外,骨质疏松的治疗仅靠一两次的短期用药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治疗,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梁志军说。
他提到,每次说到骨质疏松,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缺钙。但其实骨质疏松症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骨强度下降,并不是补钙那么简单,建议在生活中要做到吃、动、晒、戒四个方面,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
合理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低盐饮食,适量摄入蛋白质;规律运动,运动中肌肉的活动会刺激骨组织,使骨骼更强壮,还有助于增强机体五维“行动力”,从而减少跌倒风险;晒太阳是人体维生素D的好来源,每周两次主动晒15-30分钟太阳,这样才有利于机体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和抑郁症;调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减少碳酸饮料、咖啡等摄入。
有些人认为只有骨质疏松的老人才需要补钙,实际上人的骨量在30岁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因此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梁志军提示,骨质疏松不是突然发生的,要留意生活中的预警信号,比如四肢或腰背部疼痛、驼背、身高比年轻时变矮3厘米以上等,都提示可能患上骨质疏松症,应及时根据情况到内分泌科、骨科、老年科等科室就诊。同时,预防骨质疏松要“早筛查、早治疗”,建议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切忌盲目补钙,要谨遵医嘱,结合自身情况对症下药。记者 李 莹 实习生 高 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