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心黄河项目组2024年度工作总结
治河除险守千秋稳固 理水育机筑万里盛堤
本年度,在建设中心党委的坚强引领下,黄河项目组秉持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展现无畏的勇气与坚定的决心,全身心投入于黄河宁夏段河道治理这一重大的使命当中。全年,黄河项目组与各市县水务局紧密携手、协同奋进,面对8亿元国债任务,我们全面统筹规划、精细组织实施,以工程人至高的工匠精神雕琢每一处质量细节,全力以赴推进黄河宁夏段河道治理工程建设,不仅圆满达成了年度工程建设任务及国债投资目标,更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宏伟蓝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永宁县仁存渡丁坝完工后
一、年度工作完成情况及举措
(一)黄河攻坚,半载功成力创佳绩
黄河宁夏段河道治理工程概算总投资138908.76万元,批复工期30个月。工程治理范围覆盖黄河干流中卫沙坡头以下至青铜峡库区末端河段以及青铜峡坝下到石嘴山河段,总长度达266.7公里,采用中水整治与就岸防护相结合的治理方案,加高培厚堤防总长16.3公里,河道整治34处、总长42.83公里,新建防汛道路41.4公里等。
吴忠市柳溪湖河道治理
2024年4月,黄河宁夏段河道治理工程取得项目批复后,我们立即组织启动招标工作;5月,卫宁、吴忠、银川、石嘴山四个片区完成47个施工标段招标工作,签订合同金额达10亿元,监理、跟踪审计、检测等相关标段招标也顺利完成。自6月起工程全面动工建设,经历180余天施工,截至目前,已完成90%以上批复建设内容。河道整治工程23处已完工,剩余11处即将收工,16.3公里堤防加高培厚工程完工且已投入使用,新建及加固丁坝、人字垛177座,完成固河四脚体预制56.14万立方米,改建续建护岸19.8公里,其余工程进度均过90%,工程总体进入收尾阶段。
中卫片区跃进渠口治理段
(二)严守底线,筑牢质量安全防线
一是不断使出质量监管的猛劲。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组始终恪守质量就是工程生命线的核心理念,更是将质量监管作为工程建管的重中之重,全员下沉现场,对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进行全面细致的监督检查。从基槽开挖验收的精确测量,到混凝土浇筑的严密监控,再到水下护根抛投的精准作业,每一步均确保施工工序严格遵循规范要求。针对四脚体预制的强度、抗冻指标、几何形态及与块石的混抛比例、密实度,连坝路土方的压实度,格宾块石的密实度、平整度及格宾绑扎工艺,护坡六角砖的铺设平整度等每道工序,均按照质量规范层层把关、按章操作、严格施工。我们时而化身“拆迁队”,对不合格部位坚决予以拆除返工;时而化身“空降兵”,经常性采用“四不两直”的方式,直插工程现场,直面质量问题,直击质量缺陷;又时而化身“守门员”,坚守质量关卡,牢牢守住每一个施工环节的质量底线,不让任何不符合标准、设计图纸的施工成果蒙混过关,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从源头筑起工程质量的安全屏障。
工程质量安全检查
汛期消防应急演练
二是持续加大安全生产管理的狠劲。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项目组将施工安全管理贯穿项目建设各环节及全过程。自项目开工建设以来,邀专家按半月开展7次安全大检查,共组织5次安全教育培训,进行了3次集中大规模防汛应急演练,全覆盖47个标段,查处1773条问题并严格督促整改落实,及时消缺、闭环。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对重要风险点开展专项排查,将安全隐患及时扼杀在萌芽状态,坚持“零容忍”态度,始终把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要求以及风险管控“六项机制”作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核心要点,在思想上“绷紧弦”,在行动上“拉满弓”,在责任上“落到点”。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施工单位安全意识得到了显著增强,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得到了有效治理,参建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实现了稳步提升,施工现场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也得以强化,为工程顺利推进筑牢了坚实的安全屏障。
(三)稳进精筑,完工竣验环环相扣
半年来,全方位确保工程能够严格按照质量标准与既定工程量稳步向前推进,秉持高效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执行分部工程验收计划,做到完工即刻验收,让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检验。截至目前,39个施工标段的主体工程已全部顺利完成,21个施工标段也具备了分部工程验收的条件。同时,四脚体预制标段的88个分部工程验收及2个标段的堤防完工验收也已圆满结束,堤防现已具备通车条件。这一系列进展极大地提升了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了每一笔资金都实现了最大化投入价值,为项目的高质量落地及后续稳定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卫片区验收会议
(四)精管资金,跟踪计量据实拨付
自项目启动以来,项目组携手造价咨询机构,深入研究设计图纸,全面掌握工程量清单,适时组织设计会审,全力保障国债资金的精准使用。通过严格把控工程造价总量,前瞻规划资金管控,密切监测因设计变更引发的工程量波动,全面防范资金风险,确保资金安全。同时,对月进度款进行严谨复核,确保每一笔资金支出真实、合理,坚决杜绝施工单位虚报冒领,切实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为实现对四角体预制量以及抛投量的精准把控,项目组创新性地制定了“五联单”制度,该制度全面覆盖四角体从“装车、拉运、卸车、抛投直至审计”的全过程,确保每一个环节的数量清晰可查、精准无误,资金拨付严格依照实际数量执行,有效避免了资金的不合理支出与浪费,极大提升了资金拨付的精准性与效益性,为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成本控制提供了坚实保障。
永宁县东来点工程
(五)攻坚克难,匠心打造惠民工程
一是在工程推进过程中,李家庄治理段面临着较为棘手的难题。由于工程建设致使现有河床地形发生改变,进而对水文站观测条件产生了不利影响,致施工协调困难重重。项目组展现出专业且负责任的态度,一方面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支持,寻求政策引导与资源协助;另一方面主动向下与各相关方进行耐心细致的协调沟通,并根据实际情况持续优化设计方案,通过多方位的不懈努力,成功突破重重阻碍,为项目的顺利开工奠定了坚实基础,让工程得以按计划稳步启航。
二是在吴忠河道治理六标段唐滩12#护岸治理工作推进时,出现治理范围涉及附近灌溉泵站引水渠的状况,此泵站是周边广大农田灌溉的“生命源泉”,承载着当地农民的丰收希望。项目组秉持为民初心,深刻铭记自身主责主业,迅速将群众利益置顶,深入田间地头,细致勘察工程实际,积极与设计院携手,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导向,不畏艰难、多方协调,最终重新选址并新修引水渠,有力保障了冬灌用水。
三是在平罗段41.4公里防汛抢险道路建设过程中,项目组针对防汛道路建设打破原有灌溉系统等问题,破难点,保灌溉。多次开会靶向施策,最终恢复配套附属建筑物266座,极大改善了灌溉条件;面对征地艰、协调难,项目组积极疏通堵点,拔除“钉子户”、针对恶意挡工行为联合多部门应对,最终完成征地1114.4亩,夺取有效施工时间顺利完成施工。
四是面对七上八下突发极端降雨影响施工的不利条件,项目组紧紧围绕各个重要施工节点,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动态调整计划,抢抓降雨空档期有利时机,全力以赴干出“加速度”。项目组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深厚的为民情怀与责任担当,让民生福祉在田野间静静流淌、深深扎根。
中心领导检查指导
二、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多方协作,发挥高效管理模式
面对黄河项目投资大、点位多、战线长、管理难度大、协调问题多、工程任务重的实际情况,项目组全面整合项目专班力量,发挥每位成员的管理专长,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明确职责分工,确保每位成员的管理特长与风格得以充分展现。同时,紧紧依托水务局在行业监管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极具地域优势的资源协调能力,与各市县水务局展开紧密且深入的协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保持顺畅沟通,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商讨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难题,以此确保所有问题都能得到及时且妥善地处理。面对如此大体量的工程项目,通过上述一系列举措,成功构建起一套高效的管理模式,切实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为整个工程能够顺利推进筑牢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分管领导现场指导
(二)一马当先,国债任务力拔头筹
黄河项目组率先完成8亿元国债投资任务,成为建设中心首个实现投资目标落地的国债水利项目。不仅展现出项目组在规划、资源调配以及风险把控等多方面做出的坚实努力,更增强了参建各方对国债投资项目建设的信心与期待,有力推进国债水利项目建设进度,使在建工程及时投运并发挥效益。
(三)创新赋能,黄河文化又发新枝
面对钢管桩这一治河领域的新技术,项目组坚持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积极作为。为确保施工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多次邀请业内专家前往实地进行查勘,深入分析并围绕施工方案反复开展论证工作,前后累计召开论证会达十余次,最终成功确定了契合实际需求的技术方案。在邵家桥段,首次将新型钢管桩坝设计技术引入施工结构中,在充分吸收传统工程技术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了巧妙更新,有效地发挥防洪导流的重要作用,并且对于稳定河势有着积极意义,为黄河宁夏段的河道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项目组极具前瞻性地在仁存渡、东升、吴忠右岸、四排口、六顷地、东来点、市农场局等多地增设了文化工程,通过精心的规划与巧妙的设计,致力于将水利工程与文化工程进行深度融合,极大地提升了黄河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力度,让悠久灿烂的黄河文化能够更好地延续下去,也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生态效益、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多赢局面。
项目组现场检查推进工程建设
黄河之畔梦初圆,白马拉缰启新程。2025年黄河项目收官可期,我们将全力加速2024年已完工项目的验收,精心策划验收流程,严格遵循标准,全面核查工程质量、安全性及环保标准,确保验收圆满完成。我们将细致入微地推进结算工作,对工程费用进行严格而细致的审核,进一步规范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流程,确保项目资金能够安全、合理且高效地得到运用。我们将拓展更加清晰的思路、更加无畏的担当,也将采取更有效的举措、展现更务实的作风,注重工作创新,高质量、高效率地推动剩余工程建设,为黄河项目的完美收官站好每一道岗、守好每一处关,全方位达成黄河项目建设的总目标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