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以“四新”举措主动衔接“稳就业、保民生、促增收”的责任链条,着力打造“全链条”公共服务矩阵,把群众“急难愁盼”作为“必答题”,在精准施策、暖心服务上下功夫,交出了一份温暖而厚重的就业增收答卷。
我市紧盯重点群体就业,搭建供需“新平台”,采取“直播带岗+走场巡播+线下招聘”模式,助力求职者精准选择,让企业和求职者实现“双向奔赴”。据了解,全市举办“春风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会25场次,提供就业岗位2.46万个,达成就业意向2142人;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搭建“政企校”合作平台,开展公共服务进校园系列活动16场次;打造“服务站+市场+驿站”服务网络,实现88个移民村就业服务站全覆盖,建成零工市场(驿站)25个,实现就地就近就业4万人。
坚持深化劳务协作,铺设就业“新赛道”,与南京、三明等地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开通劳务输转“直通车”,选树金牌劳务中介组织8个,培育劳务经纪人170人,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9.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2亿元。同时,完善农民工服务保障,点对点+线连线精准对接,助力1340名务工人员外出务工。
坚持打造创业“新载体”,实施新一轮创业推进行动,完善创业培训、贷款、孵化、补贴、服务“五创联动”支持体系,开展创业能力培训1550人,培育创业实体603户,创业带动就业4129人;培育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5家,认定第一批社区便民服务示范店13家,发放以奖代补资金65万元,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38亿元,带动就业5557人。
同时,坚持探索培训“新思路”,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企业用工、劳动力就业等需求,构建“企业订单+培训机构列单+劳动者选单+政府买单”四单联动模式,因人施策,靶向施教,精准开展职业技能“赋能”“蓄能”“聚能”培训11598人,巩固“沙坡头家政”“中宁枸杞技工”“海原司机”特色劳务品牌效应,打造“中卫化工技工”“中卫厨师”特色劳务品牌,为城乡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创造机会。 记者 牛国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