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坚持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突出抓好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三区人才”“三支队伍”,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才“头雁”作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
我市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县域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组织全市595名科技特派员,围绕枸杞、奶、肉牛、小杂粮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拓展科技服务覆盖面,带动农民创新创业。截至目前,共开展科技培训服务102场次,培训服务农民2000余人次,带动农民就业近600人;围绕特色产业转化科技成果8项,引进新品种新设施21项,示范推广新技术27项。
聚焦海原县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等区内外16名专家教授组成的科技特派团,围绕品种技术引进推广、技术瓶颈科技攻关、本土人才培养等重点工作,按照肉牛、小杂粮、绒用羊、中药材等分为8个产业组开展科技帮扶工作。组织开展了“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及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培训活动,培训科技人才100余人;在海原县三河镇、曹洼乡、李俊乡等乡镇开展了“牛粪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推广”技术培训5场次,培训农民360人次,为推动海原肉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探索了新路径。
同时,充分利用国家“三区”人才计划,紧盯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工作任务,积极协调自治区选派“三区”人才66名,按照签订的“三区”人才选派三方协议书,分赴全市整建移民村开展科技培训与服务,实现了人才、资金、技术与移民村特色资源的有机结合。通过培训指导服务使移民村群众学习和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种养技术难题,打通科技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全媒体记者 杨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