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银川市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为抓手,按照“源头优先、洪涝统筹、雨污同治、量质兼顾”的治理策略,全域谋划、系统施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累计争取国家、自治区海绵专项资金9.64亿元,共申报住建部打包类示范项目8大类77个项目,并于2023年获评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绩效考核B等次,目前全市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104.43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增强城市“韧性”源头做好城市节水
5月27日,西夏区文萃北街(怀远路-贺兰山路)雨水管道工程各标段施工正加紧建设,为了争取能够在雨季到来之前发挥调蓄作用。该工程于今年3月开工建设,预计6月整体投入使用,加大雨水管径能够在雨量较大时通过管道储存一定量的雨水,随着工程的实施也将完善西夏区中部片区排水防涝设施,强化西夏区中部片区雨水径流源头减排、控制合流制溢流污染,同时助力银川市海绵城市建设。
“对于地方发展而言,水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城市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银川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银川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年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844立方米,不足全国的1/2。因此,对于银川这样一个水资源有限的城市来说,每滴水都需要“精打细算”地使用。
银川市在海绵城市建设初期,就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19个部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银川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为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良好的法制保障。制定了全市海绵城市建设方针政策、年度计划、资金管理、绩效考核等管理制度6项,实现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统筹推进的高效工作模式。全市基本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联动,多部门横向协同的工作机制。按照“一提示二警示三通报”督办机制,目前已累计下发督办提醒函2次,工作警示单1次,通报7次,形成全市齐抓共管、共同参与、职责明确、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开展提供重要组织保障。
“连点成片”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初显
从学校到小微公园再到雨水储蓄设施,银川市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在消灭“积水点”的同时,城市防汛能力得到了保障。今年银川市还将继续加大力度,计划建设金凤区中北部排涝能力提升项目有效容积5万立方米,配套新建格栅池、出水池、建筑、结构、给水、再生水、暖通、电气工程等内容。通过项目的建设,将有效提高金凤区中北部排水系统滞蓄能力,缓解片区内涝积水问题。
计划建设金凤区南部七子连湖周边排水防涝优化提升改造工程项目,可解决现有雨水排出口末端雨水无法直接顺畅排入七子连湖水系问题,实现雨水的安全、顺畅排放,完善服务区域内排水防涝系统配套设施,缓解雨季区域城市内涝问题。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调蓄、渗透、净化和利用,提升该片区管网排水能力。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银川市住建局加大了对质量巡查的力度,全市所有新、改、扩建项目“全周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已全部落实海绵城市要求,目前已对367个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开展海绵专项审查902次、巡查402次,下发巡查记录76次,各类项目建设质量和效果大幅提升。
据了解,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系统化治理措施,2022年至今全市共实施内涝积水治理、公园绿地、海绵型道路等不同工程类型在内的海绵城市项目121个,目前已完工项目80个。重点推进西夏区南部、金凤区中北部示范片区建设,通过两个示范片区的建设,“连点成片”强化海绵建设的系统性,逐步搭建起了雨水下渗、蓄滞、净化、回用、排放的“海绵系统”提高排水防涝能力,推动生态治理工作。同时,通过各类数据的有机整合、数据共享和深度应用,为海绵城市监督管理、智慧决策、一体化调度、信息公开提供数据服务和信息支撑。 记者 李鲲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