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科技创新,正在重塑时代。沙漠治理,这个围绕中卫半个多世纪的话题也紧跟技术发展的浪潮踏上新征程。
5月29日,记者驾车一路向西驶向腾格里沙漠,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沙丘表面铺着密密麻麻的麦草方格,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着。
走进沙漠腹地,记者注意到,工人们正利用草方格沙障材料专用生产装置将提前加工好的草绳和麦草帘子融为一体,经过机器加工,一条条像麦草刷子一样的网绳被生产出来。
“机械化治沙更符合现代治沙需求。”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正高级林业工程师唐希明指着正在运作的机器说。
“这种机器操作简单,它生产的刷状草绳,直接被工人运往治沙区,草绳可直接铺设在沙地上,无需压埋,野外铺设省时省力,工作效率比过去人工扎设草方格提高了60%以上。”唐希明向记者介绍,据试验测算,过去2人一天最多能扎3.5亩草方格,现在使用新技术,一天能扎6亩左右。
这些现代化治沙设备的“出圈”,源自老一辈治沙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上世纪50年代,为了贯通西北和华北之间的大通道,国家开始修建包兰铁路,穿越腾格里沙漠42公里。”唐希明说,为了确保这条国家交通大动脉的安全畅通,科研人员、林场工人和当地群众与沙漠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斗,最终创造了“麦草方格”治沙法,成为铁路通车初期最有成效的固沙方式。
在与沙漠缠斗过程中,中卫人对待沙漠的态度,从过去的不屈服,逐渐变得更自信从容。这种自信从容,源自几代人取得的防沙治沙经验,源自对沙漠不断提升的科学认知,源自对治沙规律的把握和日趋成熟的应对之策。
在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二期200万千瓦光伏项目现场,光伏板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光伏板下,整齐标准的麦草方格连成一片,将沙子牢牢按在地下。
上面发电下面治沙,实现一地多用,这种“新能源+治沙”的新模式“舒展”在中卫,在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上走出中卫的新路子。
“在项目筹划初期,我们就将生态治理元素全方位融入到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在全场范围内扎设草方格并播撒沙米、沙蒿等适宜沙漠生长的耐旱草籽,将腾格里沙漠原本‘无用’的土地变身‘蓝海’‘绿地’,不仅充分利用了西部地区丰富的光照资源,对生态治理和沙漠治理的意义也非常重大。”该项目安全总监蔺锴说。
新模式催生新机制。近年来,随着中卫光伏发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在光伏板组件下扎麦草方格,种植沙蒿、沙米等沙生植物固沙,并培育西红柿、辣椒等农作物,实现“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的发展模式。
迈向未来,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质的飞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中卫也正瞄准目标奋力冲刺。全媒体记者 鲍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