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个案件经过立案、开庭、裁决、申请执行几大程序,办理周期至少40天,现在运用诉前调解机制,一个半小时就能完成立案、调解和裁决,实现了一站式解决。”近日,宁夏吴忠市盐池县法院立案庭庭长冯秀荣告诉记者,自从开展诉源治理体系后,结案率、满意率都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主动申请诉前调解,案件分流到诉讼前,法官更有时间解决疑难复杂案件,更加体现了公平和效率。
近年来,盐池县人民法院积极发挥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诉源治理,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先后探索建立“夕阳红调解队”“法官+社区(村)+网格+N”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2022年,法院化解诉前矛盾达1600余件,成功率达到65.76%,共减少诉讼费20余万元。
夕阳红调解员康建平庭长今年69岁,是位退休的老法官,其所在的夕阳红调解室每天最多要调解40多个诉前案件,民向借贷、离婚纠纷、拖欠劳务费、金融纠纷、租赁合约等案件按时间顺序记了厚厚一本。他笑谈,“虽然辛苦了点,但老百姓方便了,速度快还不用花一分钱。”
借助基层力量,多方合力做好诉源工作是关键。近来推进构建覆盖全县的“法官+社区(村)+网格+N”解纷体系,联合司法局、社保局、社会调解员等多部门、多元化参与治理,提高了法院办案效率,缓和了案件办理过程中的矛盾冲突,节省了诉讼费。通过网格员协助送达、定期培训社区(村)工作人员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委托社区(村)调解、法官实地指导等方式,实现法院工作与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精准对接和有效联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在调解的过程中,法官讲了法,村官讲了理,老百姓讲了事,互相不冲突地化解了矛盾纠纷。
“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诉源治理构建法院、司法、街办、社区、律师多元调解机制对基层矛盾的化解意义重大。”盐池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胡超解读诉源治理时说。各方要充分发挥特长,积极构建社区、律师、街道、司法、法院五位一体的矛盾化解格局,争取将矛盾化解在最基层,促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通讯员 李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