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记者获悉,红寺堡区坚持关口前移、资源下沉,创新一线调解工作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连续3年被自治区评为“平安”县(市、区),信访总量、诉讼案件数量逐年下降,未发生民转刑案件,矛盾纠纷一线化解占比98%以上,挽回经济损失9329.89万元。
据了解,红寺堡区将调解工作作为民生工程,定期研究调解工作,及时解决困难。为专职人民调解员发放最低生活补助、案件补贴320余万元,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以最优保障推动基层一线纠纷高效化解。依法设立86个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每个乡镇有90名以上调解员、每个村(居)有1名以上专职人民调解员。探索建立“网格+”调解模式,52名专职人民调解员、475名网格员主动融入128个网格,发挥“人民调解员+法治宣传员+民意收集员”作用,推动调解力量下沉一线。
“我们把纠纷在一线解决,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服务’,建立调解服务‘出诊’制,深入村头巷尾、田间地头联合‘巡诊’。”红寺堡区司法局工作人员说,围绕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推动纠纷化解在初始、消除在萌芽。建立一线调解员吹哨,各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制定预警提示、研判分析等12项制度,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记者 郝 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