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是一项保民生、促公平、托底线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近年来,沙坡头区积极推进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精准做好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工作,及时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
今年4月,迎水桥镇黑林村村民纪女士在民政局工作人员协助下办理了残疾证,开始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来到纪女士家,简单陈设的房间里,纪女士正在帮婆婆忙家务。提到这次社会救助,纪女士的婆婆感激地说,是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帮他们家申请到社会救助的,事前他们都没想到还有这种事,更不清楚自家发生的事咋就被“上头”知道了。
纪女士家是个典型的困难家庭,她本人智力二级残疾、双眼视物不清,丈夫不幸于年初因车祸去世,两个儿子刚上小学,随纪女士及婆婆在学校附近租房生活。婆婆年纪大对政策不了解,纪女士本人也缺乏求助能力。
“婆婆不在家,这两天又去医院复查了。”纪女士儿媳妇李新说:“去年9月,村干部来到家里,问我家的医疗花费情况,说有个大数据平台发现我家产生了因病大额支出,特意来家里核实收入情况,认为我们符合救助条件,可以上报信息申请救助。不久,婆婆的账户就收到了救助款。”
命运无情,但不断流通的“大数据”把纪女士一家的困难“转告”给了民政部门。迎水桥镇工作人员立即上门核查,根据其家庭收入、未成年人和学生信息、残疾等指标,综合评估其家庭情况后帮助纪女士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救助。
近年来,有不少像纪女士一样的困难家庭由于申请能力不足或碍于情面等其它原因,未能获得相应救助帮扶。为了找到这些“沉默的少数”,沙坡头区除了充分发挥数据比对共享作用,强化线上预警与线下核查高效衔接外,还建立了主动发现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村(社区)“即发现即报告”,乡镇执行月报告,有急难情形随时报告,主动救助困难群众,实现由“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
沙坡头区兜底保障人群数量大,并且这些社会最困弱的群体,缺乏求助意识、求助能力,需要基层工作者及时发现、及时救助。为做到社会救助“主动发现”,确保救助高效直达,沙坡头区把救助服务逐步向移动端延伸,通过强大而精准的监测预警功能,使每一个困难群众都能进入民政工作视野,从而“主动发现”救助对象,“快速便捷”审核审批,让救助申请“触手可及”。同时,借助大数据全面核查,还有效解决人为规避资产核查“认定难”等问题。
3月14日,文昌镇便民服务中心收到了陈女士的低保申请,工作人员依授权进行信息化核对,《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报告》显示她名下有两套住房,不符合低保条件。陈女士认为其中一套房子是儿子结婚用的婚房,不属于自己。经调查核实,陈女士享有两套房的产权,可以实际居住,且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0平方米。工作人员耐心解释政策后,陈女士最终在《不予受理通知书》上签字同意,接受结果。
今年以来,核对系统共为沙坡头区3.7万户、10.7万名社会救助申请人出具了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报告。核对系统实现与公安、人社、工商、银行、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共享,改变了以往多依靠救助对象自述、出具证明等方式导致救助对象认定困难的情况。此外,沙坡头区民社局于3月印发《沙坡头区开展民政救助对象全面复核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督促乡镇结合疑点数据全面复核救助对象,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人员予以清退,切实保障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提高救助精准度。据统计,沙坡头区4月共核退低保253人。
“核对系统大数据核查出异常信息,不等于‘一票否决’,工作人员还要上门进一步核查情况。”沙坡头区民社局救助中心干部表示,在确定每月新增享受救助政策人员之前,工作人员必须要入户调查情况,结合申请家庭生活状况综合评估指标计算判断入户对象家庭生活状况是否需要救助,同时整理保留申请审批表、入户核查表、入户核查照片等档案材料,确保“铁脚板”落到实处。
截至今年5月,沙坡头区共为3.5万名困难群众发放救助资金5940万元。 (全媒体记者 王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