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市县园区 > 中卫市
唱响时代新风貌
——记大战场农民合唱团和电影《六谷儿》的故事
时间:2024-05-27  来源:中卫日报
  2024年5月11日,对王小萍、杨继红、赵彩玲等60多位中宁县大战场农民合唱团成员来说,是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以他们真实故事为原型改编的电影《六谷儿》在宁夏银川市举行首映礼。当天,合唱团全体成员到场参加。
  合唱团副团长王小萍说:“所有人看到一半就哭得稀里哗啦!”
  奔涌而出的泪水饱含着太多辛酸、太多欣喜、太多感动、太多自豪……他们做梦也没想到,曾经整日奔波只为温饱,如今能自信大方地站在舞台上唱歌表演,还有机会在大银幕上本色出演自己的故事。
  文化的浸润,给变荒滩为绿洲的人们带来斑驳的希望、多彩的生活、丰富的精神世界。
  吃了“五谷”想“六谷”
  电影《六谷儿》是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重点扶持、中卫市大力支持下,由宁夏籍电影人刘苗苗担任总导演,作家季栋梁、石舒清等参与编剧,大战场农民合唱团成员共同参演,历经近4年创作、拍摄、打磨而成的文化精品。这部承载着深厚宁夏乡村情怀的电影,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中提炼主题,展现了大战场移民从荒滩到绿洲、从贫困到富足的奋斗过程,体现他们在新时代的新状态、新追求。影片通过鲜活的人物、真实的故事演绎宁夏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展现新时代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自信。
  “吃了五谷想六谷”是宁夏民间的一句方言,“五谷”指的是物质生活,“六谷”说的是精神追求。
  大战场镇地处中原进入边塞的交通要道,因大战场滩而得名,其地名的历史渊源可上溯到宋代元丰五年。
  1983年,大战场作为移民吊庄开始建设,经过40余年的移民开发,这里的生态全面恢复,卫宁平原的丰饶富庶延续至此,汩汩流淌的母亲河润泽着这片土地,加上近年来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地实施,大战场成为中宁县最大的扬黄灌区、最大的劳务输出地、第二枸杞大镇,周边最大的农产品、畜产品集散中心。昔日的戈壁荒滩如今土地肥沃、林网纵横。最初,这里只有宁夏南部山区搬迁来的移民群众,如今已有全国14个省(区)、58个市(县)的群众自发移民到这里生活。大战场人与艰苦的环境抗争、与命运抗争,从贫困一步步走向富裕,走向乡村振兴。
  “大战场的发展振兴,是自发移民的成功案例。”大战场镇红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舂雨说,农民日子过好了,对精神文化有了新追求。
  近年来,中卫市有针对性地开展“千名文艺志愿者进基层”主题实践活动,按照不同村镇不同风俗和群众喜好靶向发力,组织文艺志愿者因地制宜开展刺绣、摄影、合唱、体育等培训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思想指引和道德浸润,以文化自信自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在红宝村,中宁县文化馆干部担任文艺辅导老师,于2019年组织村民成立了合唱团,这是当时“全国扶贫地区唯一的村级农民合唱团”。
  王小萍、杨继红、赵彩玲、杨跟琴等都是最早加入合唱团的成员。聊起成立之初的情景,她们说:“我们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刚去站个队都歪七扭八,还有人随地吐痰、说脏话,唱歌的时候羞得张不开嘴,一个劲往别人身后躲。”
  电影《六谷儿》中,今年56岁的王小萍饰演李玉珍一角,是一个农闲时节爱倒是非、爱说闲话,加入合唱团后发生巨大改变的农村妇女形象。54岁的杨继红饰演唐小红,剧中人曾经是一个包办婚姻的受害者,整天不务正业、爱打麻将,后来爱上了唱歌。
  “这些都是真实发生在我们合唱团成员身上的事,电影中大家根据要求分角色扮演。”杨继红说,大家都爱唱歌,但多少年来一直为家庭操劳,每天围着老人孩子锅台转,后来日子好了,一有闲时间就聚在一起喝酒、打麻将、打牌、捣台球,没想过其他放松方式。当听到村里要成立合唱团的时候,她们观望、自嘲、质疑、不自信,但最终禁不住动员,鼓足勇气报名参加。老师在教授唱歌的同时,也在提升文明素养上提出了“硬性”要求,督促大家“收拾干净再来唱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习惯,定期洗澡,衣服洗干净穿整洁,不能随地吐痰,要和睦邻里,妯娌、婆媳之间不准吵架。
  在《六谷儿》中戏份较多的女主角杨继红,小时候哼着歌儿上山放牛羊,牛羊吃草,她就对着空旷的高山歌唱,练就了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正儿八经上台唱歌,一字不识的她感到“很害怕”。
  面对很多人不识字、不会讲普通话的问题,授课老师从学汉字、讲普通话教起。声乐“零基础”,老师让大家学猫叫、学婴儿哭、学火车鸣笛,教大家练声。通过不间断、有计划地教授识字、发音到口形规范,再到演唱技巧、仪态站位等训练,合唱团成员从起初“两眼一抹黑”到现在掌握多声部唱法,渐渐趋于专业化。她们自豪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我们农民也能成为歌唱家。”
  大家深深感受到,参加了合唱团,每个人都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直抵人心的文化浸润
  “电影《六谷儿》就是以更接地气的方式,真实展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成果,展现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自信,故事是土生土长的,我们自己看了,很亲切,很有代入感,戳中了我的泪点。”潘舂雨说。
  在当地人看来,大战场农民合唱团就是一个“神奇”的存在。现在60多位成员中,年龄最小的30多岁、最大的70多岁,平均年龄50岁。他们中有种地的、养牛羊的、做小买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营生,但不管白天多忙多累,晚上只要微信群吹响“集合号”,大家“满血复活”按时集合去唱去练。
  “过去麻将让人上瘾,现在唱歌让人上瘾。”走进王小萍家,新建的房子宽敞透亮整洁。王小萍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也是党的好政策给我们的!”
  王小萍本是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人,20世纪90年代,一家人搬迁到大战场。初来这里,满眼的风沙让她觉得“活不成了”。但从小在干旱和贫瘠的土地上长大的她,就像最顽强和倔强的“芨芨草”一样,硬生生地挺过了人生和生活的最低谷。她去县城打零工、开麻辣烫店、跑出租……生活在拼命奔波中日渐滋润起来。
  “口袋”富起来的村民“脑袋”还没跟上趟。王小萍也一样,看到冬天很多人闲来无事爱打麻将,王小萍顺势开了一家麻将馆。丈夫爱喝酒,王小萍爱麻将,富裕起来的日子在麻将的碰撞声和酒精的麻醉下,催生了各种矛盾纠纷。类似的情况在村里其他家庭也多有发生。
  “合唱团成立后,打麻将的慢慢少了,后来就没有了。”王小萍说,刚开始还犹犹豫豫的,思虑再三跑去试了试,谁承想一发不可收拾。
  “只要通知唱歌,饭吃到一半扔下碗筷就跑。喜欢么,半点不由人!”王小萍说,有一次她和几个好姐妹去西吉火石寨玩,刚到景区就看见群里通知晚上练歌,她们二话不说直接掉头往回赶。
  “别说一个麻将馆,为了唱歌我放弃了很多挣钱的生意。”关掉麻将馆的王小萍迷上了唱歌,丈夫起初还在看“笑话”,但看着王小萍愈发痴迷的样子,百思不得其解的他抱着一探究竟的心态走进了合唱团,结果也被“感染”。
  合唱团就像散发着无穷能量的“魔力棒”,让很多村民着了迷,也让大家受益匪浅。在这里,不识字的村民从自己的名字写起,认识了更多的字;酗酒的告别了酒局;赌博的离开了牌桌。团员们在这里培养兴趣、化解矛盾、聊天交友、调节情绪、慰藉心灵。党的二十大代表、大战场镇人民调解员姬秀花说:“如今的大战场镇没有麻将馆,矛盾纠纷很少,我基本上失去了‘用武之地’。”
  歌声可以抒发情绪、温润人心,文化可以救赎心灵、催人奋进。《六谷儿》的拍摄再次表明,成立合唱团的意义早已超越唱歌本身,优美的歌声承载着农民生活蒸蒸日上、乡村面貌日新月异的历史语境和文化建构,构成了饱含温暖乡土气息的集体精神财富。而以大战场农民合唱团为示范引领,中宁县有12个乡(镇)成立了自己的合唱团,广大农民群众深深受益于这直抵人心的文化浸润,他们精神百倍阔步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道上。
  感恩奋进的内生动力
  对大战场镇的农民来说,演电影“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今年46岁的魏东平在大战场镇西街经营着一家理发店。如今,她与62岁的姐姐魏小萍都是合唱团成员。姐妹俩从小失去父母,姐姐一手拉扯妹妹长大。提起此事,魏小萍满是自责和遗憾:“那时候穷,从西吉搬到大战场,住在地坑子里。妹妹给我带了娃,耽误了上学……”一张口,魏小萍哽咽难言:“不能提,提起过去的苦日子,眼泪花花就把心淹了。”
  情绪平复后,魏小萍感慨地说:“刘苗苗导演在我们家住了半个月,和我聊天拉家常,我在电影里也有角色,看了电影确实激动得很。我们能有今天的好日子,真的要感谢共产党。”
  “刚开始听说成立了农民合唱团,我姊妹俩不识字,担心人家不要,打听了一下,老师说只要能张嘴就要。”“现在唱歌和吃饭一样重要,到了合唱团就像过年一样高兴。”参加合唱团5年从未请过假的魏东平认识了很多字,学会了识谱唱歌,整个人也自信了,像变了一个人。魏东平说,听歌、记歌词、学普通话填补了她的空闲时间,简单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进入合唱团后,看到大家都在做力所能及的事,她也想尽一份力:“没人会化妆,我就跟着视频学习,把大家化得漂漂亮亮的。”
  “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那么大的心劲,一听叫着唱歌,孙子撇给我就走了。”66岁的容生礼当过大战场中学校长,一开始并不理解老伴张红莲。张红莲却说:“唱歌是我从小到大的梦想,进了合唱团就像上了一回大学。”
  “合唱团遇到了很多贵人。看着电影,想起我们过去艰难的日子,想起合唱团组建、解散、重新组建的艰辛过程,太真实了。”“我们是发自内心感谢党、感谢政府。”合唱团成员赵彩玲、樊玲芳、王秀芳说。
  潘舂雨介绍,大战场农民合唱团以红宝村村民为主,长山头、大战场、清河、元丰等周边村也有不少村民参加。参加的人当中,有六对夫妻,还有姊妹对、奶孙对,等等,都是一个人先跟着唱,最后带动家里人来参加。
  72岁的敖志立是一名退休数学教师,在他任教的那个年代,数学是主课,音乐是副课。曾经“看不起”音乐课的他,跟着老伴成了合唱团的“歌迷”。“我们这些农民太荣幸了,参加了好多演出,还拿了奖,现在又被拍成电影,让我们自己演出。真的要感谢这个好时代和遇见的好人好事。”敖志立不无感慨地说。
  2020年7月2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3分34秒的时长,报道了大战场农民合唱团的事迹。合唱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卫市委宣传部高度关注合唱团的成长进步,大力支持合唱团的创作和演出。经过文艺志愿者手把手、心连心地强化培训,合唱团成员的基本技能和文明素养得到大幅提升,影响力和示范效果也与日俱增,乡村文化自信和农民内生发展动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有效助推了基层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提质升级。
  大战场农民合唱团先后自编演练歌曲30余首,唱响了村、镇、县、市、区五级舞台,获评了一批奖项,得到了专业老师的鼓励和肯定。红宝村也被自治区音协确定为“六个一心连心”文艺惠民工程的增点扩面联系点。在原创歌曲《山川共济》中,分三部《逐梦大战场》《山川变了样》《感恩共产党》分别讲述了告别西海固苦水泉、奔向大战场,引黄灌溉上山岗、山川变了样,农村日新月异、群众感恩共产党。三部曲以不同的题材、调性,多层次诠释黄河的哺育、党和政府的恩情、精神上的归属,唱出了40多年来村民们用勤劳肯干的劲头战风沙、拓荒地,逐梦大战场播下奋斗的种子,并在这广袤的山川间开花结果的实践壮举和伟大情怀。
  2021年,以大战场农民合唱团申报的“杞花开”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荣获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领域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走进老区看新貌》栏目走进大战场镇,报道“农民合唱团、唱响美好新生活”,并在《新闻联播》栏目播出;2023年10月7日,大型综艺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在央视一套播出,大战场农民合唱团在全国火爆出圈。原创歌曲《宁夏人最念党的恩》被央媒转载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大战场农民合唱团的故事频频见诸媒体,引起了导演刘苗苗的关注。为了把合唱团的故事搬上银幕, 刘苗苗吃住在合唱团成员家一个多月,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欢乐,倾听记录他们的故事。电影《六谷儿》以新闻底色、纪实手法展现了这个时代、这片土地上人民群众的奋斗历程,引发了关于乡村文化建设和群众心灵建设的思考。合唱团60多位成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以文化为内核的努力总会被看见,新时代农民的澎湃乡音,必将响遏山川大地,唱响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全媒体记者 保永琴 马进军 梁旭强
编辑:李文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金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宁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金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银川市民泛舟典农河
    银川市民泛舟典农河
    宝湖——银川人的珍宝
    宝湖——银川人的珍宝
    宁夏人物
  •  心怀委员职责 展现委员担当
  •  贾书记的真心话
  •  商海无涯谦为胜 努力打拼促振兴
  •  心系农业技术推广 情牵农民致富增
  •  以医者之心 护桑榆之晚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1宁ICP备2021002495号-2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