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占熺教授带领团队在试验田里做研究。
空气湿润了,蚊虫也多了,说明生态环境变好了
8月3日,宁夏石嘴山市,气温36℃,天气又闷又热,一丝风都没有,“菌草之父”林占熺带领他的团队走进了新试验田。
上午9点多,路边的一块试验田里,枝秆高大挺立、叶片宽阔,看上去和周围种玉米的田没有什么不同。
林占熺教授带着团队6人,一头扎进近两米高的巨菌草丛中,他走路很快,团队的几位年轻人快步跟随。
当他用手拨开田埂边巨菌草的瞬间,“嗡”的一声,草丛中的“原住民”蚊子被惊动,迅速将“入侵者”包围。但林占熺教授和团队成员有备而来,身着长衣、长裤,蚊子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注意力全聚焦在菌草上。
走进菌草丛四五米,林占熺教授俯下身子从根部向上查看菌草的长势。
“这几株有效光合作用的叶片大致是9片,是什么时候种的?”
“5月21日。”
“那到今天刚好74天,这些草在下霜前还可以再长高一米。”
“你们把这几丛割下来测量一下,李晶,你负责取样带回去检测营养物质。”早已做好准备的学生们,有的拿起镰刀割草,有的拉开卷尺测量,有的拿着本子记录。
“知道为什么要你们割这几株吗?”林占熺教授一边指挥学生们割草一边说:“你们看,这里不靠最边,没有边界效应,这样测量和检测的数据会更准确一些。”学生们点头应和,同时手脚麻利地将一丛丛菌草割下,抱到田埂上。
“这边的杂草割下来,不要扔出去,就铺在地上,可以给地面保湿,防止水分蒸发。”林占熺教授将杂草踩了踩后平整地铺在地上,“在宁夏种菌草最大的问题就是水,虽然现在浇水不困难,但还要尽量保持土壤的水分。”
从上午9点多到中午12点,林占熺教授和团队的年轻人走进一块又一块试验田。团队成员蹲下来查看菌草的根系、植株的粗细、叶片的宽度和厚度,一边向林占熺教授请教,一边在本子上记录。
此次参与实验的团队成员,有两位博士研究生、4位硕士研究生。林占熺教授团队最多时有30多人,如果按照一个人在宁夏待一年算一人次的话,26年间,林占熺教授团队有300多人次在宁夏参与菌草试验,助力闽宁协作。
这是林占熺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子里”最生动的实践。
“今天蚊子好像多一点……”林占熺教授用手拍打了一下腿上的蚊子,笑呵呵地说,“草多了,树多了,空气湿润了,蚊虫也多了,说明生态环境变好了,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株高227,叶长113,叶宽4.2,分裂蘖23,单丛重量5.015公斤……”学生们有序地忙碌着,数据被一组组测量和计算出来。
“3天会长一片叶子,还可以长8片叶子……”站在高大挺立的菌草丛中,80岁高龄的林占熺教授顺着菌草最高的草尖向上看去,汗水如注,顺着两鬓和脸颊流淌,很快浸透了领口和后背。
在盐碱地上种巨菌草,等于给宁夏增加了耕地面积
电视剧《山海情》中凌一农的原型就是林占熺,从1997年开始,他带着6箱菌种与闽宁菌草扶贫工作队从福建直奔宁夏,经过20多年的持续帮扶,“点草成金”的脱贫梦想终于实现,当地百姓亲切地称菌草为“幸福草”。
20年前,在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一位扶贫队员在一片有水的地方种植了2000多亩菌草,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存活。“按理说,菌草在有水的地方应该长得更好,枯死是什么原因?”这件事让林占熺教授耿耿于怀。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他关注到沿黄河一带盐碱地较多,便带领团队走进沙漠、戈壁、盐碱地等各种不适合植物生长的地方,不停地试种。
2011年,林占熺教授选育出两个草种,其中一个就是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新物种——巨菌草。就是这种草,让林占熺教授“以草代木”“以草代粮”和“生态治理”的梦想得以实现。
巨菌草含水量高、含糖量高、适口性好,蛋白质含量在13%—15%之间,不仅能够做成食用菌培养基来培养食用菌菇,而且是非常好的优质牧草饲料。同时,由于巨菌草自身的抗逆性比较强,还可以起到修复生态环境的作用。
“我们在石嘴山中度盐碱地试种已经非常成功了,按照过去试种的经验来看,巨菌草的亩产量是玉米的两倍多甚至3倍。”林占熺教授说,“目前正在重度盐碱地试种巨菌草,最近在监测75天、80天、85天、90天、95天等不同天数的长势情况、生长规律。”
“石嘴山市有80万亩盐碱地,我们希望在这些盐碱度较高的黄河滩地等地方种植巨菌草,等于给宁夏增加了耕地面积,值得我们一起努力。”
“这里是他最惦记的地方,7月份已经来了3次,每次都是一来就下田,这些年从未变过。”团队成员周兴德从2003年开始跟着林占熺教授来到宁夏,先后在彭阳、隆德、闽宁镇、镇北堡镇等地种草、扶贫,将人生最美好的21年时光奉献在宁夏这片土地上,“我就是被他感动的,他的这种精神,没有办法让人不佩服。”
怎么能让菌草增加附加值?最主要的是要让企业深度参与
说起这些年利用菌草进行闽宁协作的经历,林占熺教授有遗憾也有感慨。电视剧《山海情》中,双孢菇种出来了,但销售成了难题,凌一农教授不得不找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帮忙。这也是林占熺教授的亲身经历,他知道,找经销商帮忙并不是长久之计,“总结前面20多年的经验,只有政府行为加技术是不行的,还需要企业参与,菌草产业才能持续发展。”
“以前一家一年增加5000块钱收入很了不起,但现在5000块钱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帮不了什么大忙。”《山海情》里简单的“以草代木”种植菌菇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需求。站在新时代的路口,林占熺教授一直在琢磨一件事:怎么能让菌草增加附加值?最主要的是要让企业深度参与,形成新的产业模式,让产业可持续发展。
带着《山海情》中的遗憾,林占熺教授多年来一直在各地寻找愿意深度参与菌草扶贫的企业家。林占熺教授到巴布亚新几内亚“菌草援外”,认识了福建商人严孟文。2020年,严孟文回国,林占熺教授第一时间对他说,“回来做一件比挣钱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情,来参与闽宁协作,让母亲河黄河成为真正的‘幸福河’。”
就这样,严孟文带着资金和对林占熺的信任来到宁夏,投资1.6亿元在石嘴山菌草创新产业园建立起国内首条菌草工厂化育苗、菌草食、药用菌生产线,建立起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示范园,巩固和拓展闽宁协作菌草技术扶贫成果。
“我们就是要做一个示范,让老百姓看到通过菌草能够赚到钱,这样他们才有信心参与到这个产业里来。”严孟文坚信,他的努力一定不会白费,正如林占熺教授所说,“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新兴产业在这边曾取得很好的效果,实际上还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
“自从有了这个产业园,我农闲再也没闲过。”53岁的马惠萍只要一有时间就去菌菇工厂打工,一个月能挣3000元,还不耽误家里的活,这比到外地打工强多了。“每年收割后,地里会散落一些巨菌草,我有时会捡回去,牛和羊都很爱吃。”马惠萍家里养着9头牛、30只羊,“家里几十年一直种玉米,如果种菌草更经济实惠,我打算试着种一些。” 记者 张雪梅 武晓瑜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