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前段时间,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的一段话引发关注和热议。
的确,这着实说到了不少人的心坎里去了,看似寻常还不起眼的“小修小补”背后其实隐藏着大民生,是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完善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必不可少的一环。
随着城市持续更新,过去大街小巷常见的改衣、修鞋、补胎、配钥匙、家电维修等小摊点逐渐实现店铺化经营,这对于一些“刚需”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来说,距离感的增加让方便度大打折扣。因此,推动“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是直面现实需求的服务精细化之举,也能给社区生活增添更多温度,让城市更具烟火气。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群众生活品质。”这几年,银川一直在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通过采取“一点多用”、服务叠加等方式发展微利业态,保障生活必需,目的就在于实现“小需求不出社区,大需求不远离社区”,从而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水平。当然,在“小修小补”等基础性服务方面我们仍有所缺失,一方面是因为这类行业本小利薄、从事的人本就有限,另一方面经营场所与市容要求间总会有所差距。不过,我们也发现,银川市在给“小修小补”留下空间,破解民生之需与市场规则、城市风貌之间的矛盾上一直在进行尝试:将以往那些多以地摊经营为主的“小修小补”嵌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之中,这让百姓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时,也让传统手艺人们的“饭碗”端得更稳当了。此外,一些街头巷尾、社区边角也逐渐设有便民服务亭,主要经营修车、配钥匙、换拉链等,一些便民市场内也会专门设立出“小修小补”区域,既解决了从业者“单打独斗”面临的难题,也保障市容环境整洁有序。
说白了,“高大上”和“烟火气”是一座城市在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两翼”,根据银川市的自身特点,鼓励更多以“小修小补”为代表的居民生活服务业嵌入社区进行孵化,随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迭代升级,这些具有烟火气的微利业态在政策帮扶的基础上,甚至可以嵌入到商业中心,让这些“便利消费”带来外溢效应,继而转化成为保障民生、扩大就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从而实现城市建设的两翼齐飞。因此,在城市管理中,对“小修小补”要给予一定的包容;在规划发展上,创造条件、引导其规范发展;在房租税费上,给予优惠或减免,让从业者安安心心守摊子、搞经营。多方发力、多点平衡,就能让“小修小补”更好地服务民生。
而且,那些扎根社区的“小修小补”手艺人就是我们身边的宝贵财富,他们把简单做到极致,不光服务了居民,也让我们看到了匠心,立足社区居民现实需求,将补齐短板和提升品质相结合,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利的服务、感知城市的温情,从而释放“小修小补”里的大民生,何乐而不为呢? 小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