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制度要素和社会条件,抓好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的落地落实,有利于引导社会预期和提振发展信心,其中法治化是尤为重要的基础保障。近日,最高检印发《民营企业司法保护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法律监督的角度完善优化民营企业的司法环境,从而护航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想让企业敢干、敢闯、敢投,必须在以市场化为鲜明主线的基础上,以严谨完善的法律保障、精准高效的监管和公平规范的执法来提供干事创业的司法环境。《方案》指出,此次专项行动的案件范围包括五类:涉及民营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或者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申请立案监督的案件;民营企业家被逮捕后没有继续羁押必要,申请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案件;涉及民营企业财产被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申请监督的案件;涉及民营企业刑事案件办理超期或者久拖不结,申请监督的案件;对法院生效刑事裁判或者检察院生效刑事处理决定不服,提出申诉的案件。
显然,专项行动有利于提升司法机关办理民营企业案件的公正性,使得民营企业的基本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同时,专项行动也有利于发挥司法护航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协同效应,形成民营企业基本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银川市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民营经济为全市发展作出了“46789”的贡献(4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60%以上的税收、接近70%的科技创新、80%以上的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展示自身蓬勃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为银川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澎湃动力。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银川市市场主体共有34.6万户,其中民营企业就有10万余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宁夏百强民营企业中,银川市占到了54%。因此,在出台各项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和护航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依法依规保障民营企业家权益,让民营经济有肥沃的“成长土壤”、充足的“阳光雨露”,让所有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让所有民营企业更有公平感、安全感、获得感,同样是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现实需要。
民营企业是保障民生、促进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要完善优化民营企业的司法环境,就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着力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发挥好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与此同时,也要在司法领域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并且有必要积极规范民营企业依法管理和经营,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司法案件终结时检察机关的论证职责,该职责不限于纠正不当司法处理的“简单结案”,还应当运用检察听证等论证手段进一步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并通过类案分析提升民营企业司法保护的示范效应。
随着《方案》的逐步落地落实与精准细化,通过开展民营企业专项司法保护,势必会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 小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