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博客评论 > 媒体热议
“科目三”病毒式爆火,源于青年一代的反省与抵抗
时间:2024-01-04  来源:红网
  近日,广西“科目三”舞蹈大火,先是在中国国内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吸引了一波流量,随即在海外互联网平台上被频繁转载模仿,从英国网红“爱美丽”的“英区将军出战”,再到国内海底捞服务出现“科目三”,将这场全民舞蹈持续推向舆论的高潮。
  而这两天,不管是高雅的芭蕾舞蹈表演在谢幕掺入“科目三”元素,还是有消息称“科目三”将登上春晚,“科目三”似乎从一种简单的土味视听表达,变成了一种亚文化的象征与缩影。互联网平台上,青年人正以一种土味来反抗所谓的高雅规范标准,以非常规的方式来抵抗和宣泄。
  科目三的爆火,必然与其简单、重复、土味的内容有关联,在快节奏的当下,这似乎组成了爆款流量背后的肌理与底层逻辑。类似的爆火还有很多,比如《临时抱佛脚》就以简单的歌词“我总是临时抱佛脚,临时抱佛脚”掀起了互联网上的一大波浪潮。但是,很少有“科目三”这样的土味,不仅在中文互联网上,更是在国际互联网平台上,引发了如此之大的共鸣。从舞曲本身的内容上来说,它更杂糅了“古风”的元素,其旋律、歌词、慢摇等等,在国际传播效力当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这种自主自发自演的“舞统”,似乎成为了各种网络艺术形式的“显学”。
  “科目三”的爆火,展现了一种“国内-国外-国内-国内外”的互联网传播路径,不能仅仅只是一笑而过,抑或简单批判赞扬,我们更需要看见其中青年亚文化对于主流文化的一种抵抗。亚文化之所以成为亚文化,不仅仅因为其与主流文化的分歧,更是需要具备对于主流文化的抵抗力,对于时代的批判与反叛。我们为什么需要具有批判力,不仅仅因为马尔库塞在几十年前就高呼过不要成为单向度的人,更要走向选择一种多向度、立体的、充实且有尊严的人生体验。
  “科目三”正以一种“非主流”方式去反讽、抵抗着互联网时代下个体、社群的麻木与单向度。而这样的案例遍布全球,在上世纪美国黑人权利受到压迫时,鲍勃·迪伦用摇滚掀起了黑人平权运动的浪潮,“面向个体内心”的摇滚音乐不合作,呐喊和抗议飘荡在时代之巅,把人的个体自由和平等作为终结追求。同样在反抗的,还有美国女权运动浪潮当中涌现出来的,在思想上发挥巨大作用的法国作家波伏娃的《第二性》,和从法律层面积极作用的金斯伯格大法官等等。不管是黑人平权运动还是妇女平权运动,都是一种亚文化抵抗主流文化语境的重要体现,而在当时,他们显得如此荒谬和难以理解。可正是从音乐、文学等等迸发出来的火花,点燃了曾经黑暗的角落,“科目三”也许并不仅仅是一场欢快的闹剧。
  “科目三”的生命力,源于青年一代的反省与抵抗。当“科目三”被网传将登上春晚时,年轻人在中文互联网平台巨大的讨论与争议,而不仅仅以一种隔岸观火看热闹的方式积极参与时,这难道不正是其批判性思考的最好体现吗?互联网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难道只是只是希望大家和和气气如死水般地停止争吵吗?其存在必然肩负着社会解压阀的功能,与现实世界必然高度重合而非完全统一,为个体、社会、时代的发展寻找新的普罗米修斯的火种。
  在青年亚文化不断以其自主方式抵抗、批判着主流文化时,在批判之后,我们能做些什么?法国学者博马舍在1778年创作的剧本《费加罗的婚礼》写到:倘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亦无意义。如果尖锐的批评不再被允许,那么温和、沉默、赞扬不够卖力都将是罪行,而我们只能拥抱唯一的谎言。也许个体力量微薄,但有一份热,发一束光。
  “科目三”爆火背后,年轻人也没有疯;在土味的外壳下,青年一代仍在寻找阳春白雪的高雅和下里巴人的实在。“科目三”在全网的流行,似乎也为国际传播路径提供了新的经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在中文话语体系的背后如何进行批评的闪耀、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看到“科目三”爆火肌理下的政治经济文化脉络,也许值得我们深思。
编辑:马雯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金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宁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金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宁
  •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 做好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冬日再现“银川蓝”
    冬日再现“银川蓝”
    冬日暖阳
    冬日暖阳
    宁夏人物
  •  责任奉献宁夏山川智慧温暖百姓
  •  治沙英雄 王有德的“二次创业”
  •  高温下 菌草之父扎进宁夏试验田
  •  王宁让贺兰枸杞芽菜名头越来越响
  •  李俊平:履职尽责亮本色 不忘初心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1宁ICP备2021002495号-2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