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大学为1000多名考研贫困生悄悄打钱的消息引发了网友热议。据了解,除了发放考研补贴,吉林大学还开展了其他“送温暖”活动。其中包括悄悄为1100余人发放餐盒补助;悄悄为有求职需求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学生定制300套“吉人西装”;悄悄补贴学生考研往返交通费用。并且补助名单是依托大数据分析筛选出基准范围,通过精准摸排,充分了解学生需求之后进行的定向补助,无需申请审核。
这一系列“暖心”举措获得了学生和网友的一致称赞。因为这些补贴无异于“雪中送炭”,不仅及时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物质上的援助,有效地缓解了这些学生在升学求职这一人生关键阶段所承担的巨大压力;而且这种基于大数据定向补助的方法,使帮扶更加精准;同时“暗补”的形式也保护了学生的隐私,维护了学生的尊严。此外,这一做法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母校的爱护与关怀,增强了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使学生得到了足够的情感的支持,从而能够更加从容自信地准备考试。
吉林大学的这些“人性化”举动是一种关爱学生、为学生纾困解难的表现,体现了吉林大学作为高校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它向我们的社会传递出与人为善、关爱他人的正能量,引导着更多的人去关注这类学生群体的需求并向他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这一做法也为其他的高校树立了榜样,给其他高校在如何给予学生实质性帮助上提供了借鉴。高校不仅要发展学生的学术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况、心理状态和未来的发展,并在升学、求职方面给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扫除个人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让更多的人才被看见,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优势和才能。
事实上,近年来,像吉林大学这种高校给学生“送温暖”的行动越来越多,各高校纷纷使出“十八般武艺”来宠学生。不管是中南大学的“3元爱心餐”、南京大学的“七彩暖心包”,还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寒衣补助、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暖廊,其背后无一不体现着教育理念的变化。在以前,许多高校将教育经费大量投入到科研建设上从而压缩基础设施的投入,食堂饭菜贵且难吃、经常断水断电、宿舍条件简陋等无一不是困扰学生已久的痛点。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提升学校科研教学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以学生为根本,“学生”这一着眼点已不再是偏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术能力,而是回归到了最原始的“学生本身”。高校开始充分考虑到学生各方面的感受和需求,管理模式凸显“人情味”,展现人文关怀。
这种教育理念的变化趋势是高等教育进步的生动体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高校应该做到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时刻牢记“以文化人”的职责。所谓“以文化人”,其落脚点就在一个“人”字上,即以属“人”的“人文”的方式,用“人文”的内容,去影响和感化并成就一个生命个体。而像吉大的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做法,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传递出“以爱为基,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用一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学生从善如流、心存感念,毫不吝啬地传递爱与温情,从而实现在“润物细无声”中培育学生成为一个富有人文精神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