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大美宁夏 > 大美宁夏焦点图
湿地银川因水而生
护一湾碧水享绿意家园
时间:2020-06-24 10:11:53  来源:银川日报  作者:
 
  2
  1
  6月份,正是候鸟的繁殖季节,第一批来到银川丽景湖的小辟鸟鹈已经开始育雏。从垒窝、产卵、孵化,再到幼鸟出窝、成长,整个过程都被观鸟爱好者李志军记录在相机里。雏鸟在银川的成活率很高,一窝7枚卵全部成活,这让李志军非常高兴。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鸟类愿意在银川驻足、过冬,甚至繁衍。湿地的恢复与保护,改善了银川的生态环境,丰富了湿地生物的多样性,也形成了趋于完整的生物链。
  生态链多样 离不开银川人的保护
  适合鸟类的宜居城市
  今年快50岁的李志军是一名观鸟摄影爱好者,也是一名湿地和鸟类保护工作者。2018年,在阅海湿地公园资源保护管理站工作15年的他,放弃了国有企业的“铁饭碗”,成立了一家公司,将保护湿地、保护鸟类变成了自己的事业。
  每年,候鸟有两次机会落脚银川,李志军都会带着宁夏观鸟协会的会员们,沿着候鸟停留的路线走一遍,监测湿地的环境,记录鸟类的数量,并巡查是否有捕猎的情况。
  白腰杓鹬和反嘴鹬是对环境极为敏感的鸟类。2018年,李志军曾在银川的各个湿地,陆陆续续观测到了三四百只,当时,李志军心中还有期待,希望这些“指示性物种”能够在银川进行繁殖。今年,在兴庆区的清水湖、西夏区的犀牛湖,以及金凤区的花博园,李志军分别监测到30到50只集群繁殖的反嘴鹬。
  对于银川这几年的生态发展,李志军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这几年越来越多的鸟类,不仅把银川当做落脚点,更愿意在银川繁殖和越冬,其中,不乏一些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这说明银川的环境正在逐渐向好,这里不仅是适合人类的宜居城市,也能给鸟类家一样的安全感。”他说道。
  珍稀鸟类“慕名而来”
  去年10月22日,银川鸟友“一剑风情”在黄河湿地首次拍摄到疣鼻天鹅。照片中的疣鼻天鹅伸直了脖颈,贴着水面向前飞行,姿态优美。疣鼻天鹅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随着疣鼻天鹅的出现,我国现有的三种野生天鹅——小天鹅、大天鹅、疣鼻天鹅均能在宁夏境内观察到。
  李志军说,现在生态好了,在银川能看到珍稀鸟类,已不是什么难事,“前几年,很多人为了谋生,在湿地里下网捕鱼,他们认为补点小鱼小虾没什么,但对于湿地生态环境的危害却非常大。鱼虾数量减少了,生物链断裂,鸟类的生存就会出现问题。”鸟类都是有记忆的,没有食物或者捕猎严重,下一年它们就不再来了。
  去年,每年都要途经银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没有按时“回来”,这让李志军整整一周都寝食难安。他和鸟友在群里分析和讨论,连续几天辗转多个湿地寻找,最终在贺兰县的湿地发现了它们的踪迹,这才放下心来。
  “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了。巡查的过程中,盗猎、捕鱼的人减少了,选择拿起相机,参与到拍鸟、爱鸟行列当中的市民倒是增多了。”他笑着说道。
  记者从银川市湿地保护中心了解到,目前,银川市有湿地鸟类239种,维管植物255种,其中,不乏黑鹳、白尾海雕等珍贵鸟类。
  湿地保护是关键
  湿地,可以为鸟类提供优越的生存条件,而塞上湖城最大的魅力在于湿地。记者从银川市湿地保护中心了解到,银川市区湿地率10.65%,湿地保护率78.5%,在中国西北地区省会(首府)城市当属首位。
  银川平原年降水量仅约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600毫米,凤城湖光胜,苇浪水波间,银川是怎么做到的?时光向前追溯到2002年,银川市湿地管理办公室刚刚成立,孙胜民成为首任主任,如今他已退休,每日环湖锻炼是他的生活习惯。
  孙胜民介绍,对生态的保护,离不开对湿地的恢复。从2002年开始,银川市停止了所有填湖项目,并从鸣翠湖和阅海两块湿地入手,通过植被恢复、水系连通、扩湖整治等方式,对湿地进行修复,涉及面积31万亩左右。湿地就像是银川市的“前后门”,有了经验后期修复工作就大规模地推开了。
  而现在,银川市对湿地的保护和监测更加科学。记者走进银川湿地生态监测办公室,银川市湿地的生态、鸟类、水系的实时状态都可以“一网打尽”。“通过建立湿地数据库,可以对湿地生态做到实时监测,每年第一只鸟什么时候飞回来,最后一只鸟什么时候飞走,都有完整的影像资料。”银川市湿地保护中心副主任吕金虎介绍。
  治水与湿地保护并重
  现任银川鸣翠湖旅游发展公司党支部副书记的王志斌,是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第一批建设者。王志斌清楚地记得,2005年5月1日,鸣翠湖正式面向市民开放,第二年,鸣翠湖和阅海被国家确立为银川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当时国家批准的试点单位只有三家。
  那一年,29岁的王志斌对生态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强,对这样的荣誉也没有任何概念。他只知道全国其他省区市大部分的湿地公园,都隶属于地方政府,像鸣翠湖这样由企业参与生态治理又要投入经营的单位少之又少。
  鸣翠湖最亮眼的南湖占地3800多亩,是王志斌付出心血最多的地方。“鸣翠湖是利用黄河水补水,但黄河水碱性很大,如果直接把水补进来,对湖水的生态发展很不利。为此我们建立二级沉淀系统,黄河水先进沉淀池,流入荷花池进行净化,补进南湖往往是三天之后了。这时候的水,往往可以达到Ⅱ、Ⅲ类水质标准。”王志斌介绍。
  历经13年,鸣翠湖终于可以单独申报国家湿地公园了。去年,正在准备材料的王志斌感慨万千:“为这份事业感到骄傲,生态保护对社会的贡献很大,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所有经营给生态保护让步
  6月17日,刚为鸣翠湖做完清淤工作的王志斌,指着湖中央的凤头鸊鷉告诉记者:“这种鸟类原来在湿地并不多见,老远看到人就往水里钻,现在数量多了。你看,离游船一两米的距离,它们依然泰然自若,这与我们多年的保护是分不开的。”
  王志斌介绍,虽然鸣翠湖同时也是旅游景区,但开放后公司从上到下,主要还是抓湿地和生态治理。2016年,鸣翠湖进行新一轮的招商引资,其中一个水上摩托艇的项目,被领导班子默契地一票否决。景区的游船和摆渡车都是电瓶的,禁止工业退水流入鸣翠湖,所有经营都要给生态让步。
  这些年,王志斌通过去其他省市学习,也拓宽了思路。“过去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泥土下沉,我们用混泥土制作湖泊的护坡,现在我们用天然的枯木做护坡。近两年,我们将所有的铁丝网围栏,换成了高密度的绿植,这些方法既环保又有效。”
  王志斌说,鸣翠湖这几年开发了水上乐园和滑雪场两个项目,但重点依然放在生态治理上,经营没有下滑反而逐年稳步上升。“从2007年的年营业额150万元,到现在的1200万元,保护生态让我们尝到了甜头。”他说。
  生态恢复为景区增添了不少亮点
  与江南水乡般的鸣翠湖相比,13公里之外的黄河外滩,是另一处风貌完全不同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在这片湿地上,黄河外滩湿地保护站站长王统强挥洒了5年的汗水。
  初到黄河外滩,王统强负责运营和安全,但由于人手不够,湿地的生态保护也被纳入他的日常工作中。“湿地管理涉及很多专业知识,大家都是边治理边学习,每天加班加点地治沙、改良土壤、恢复植被,不管是土方法还是洋方法,适合黄河外滩的就是好方法。”他说。
  王统强说,现在,站在黄河外滩的最高点上,满眼都是一片绿油油的景象。有很多山鸡和野兔,如果运气好,在黄河岸边还能看到苍鹭、鸬鹚等鸟类。除了植被的恢复,王统强还把重点放在了鸟类的保护上。
  2016年,王统强在一次巡查的过程中,发现湿地上即将飞往西伯利亚的雁类飞不起来了,这意味着等待它们的将是自然的淘汰。
  “那一年我们有心救助它们,但野生动物是无法被饲养的,周围也没有健全的鸟类救助站,很多候鸟最终还是死亡了,这让我非常痛心,”第二年,王统强和银川湿地办协调,为候鸟们准备了足够越冬的饲料,确保所有的候鸟有足够的储备,应对漫长的旅途。王统强说,现在这些鸟儿每年都会回来,生态恢复为景区增添了不少亮点。
  本报记者 闫茜
最后更新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16001158号-1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