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ingxiacaijing.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大美宁夏 > 大美宁夏焦点图
贺兰山三关
时间:2022-07-20 11:42:44  来源:银川日报  作者:
  贺兰山三关南北两侧明长城。
  明《九边图说》中赤木口三关位置。
  说到贺兰山三关,有人可能会联想到杨家将。如清人诗曰:“至今村鼓盲词里,威镇三关说六郎。”杨家将与契丹激战的“三关”是益津、瓦桥、高阳三关。在今山西、河北一带,与贺兰山三关并无关系。
  贺兰山三关,是长城的重要关隘,古称赤木口,位于贺兰山中部,东北距银川约九十里。银巴公路由三关谷地贯通,是阿拉善高原进入宁夏平原的咽喉要隘,军事位置十分重要。
  三关由来
  《读史方舆纪安》载:“镇城(今银川)险在赤木(三关)、宁化、玉泉、马跑泉诸处。”古为银川城防“四险”之一。贺兰山绵亘五百里,较大的山口有三十七个,可通步、骑者有五十余处,而“赤木口犹宜入”。据明孟霦《赤木隘口记略》载:“盖山势至此散缓,溪口可容百马。其南低峰仄径通虏窟者不可胜塞。”古代游牧民族在河套地区和贺兰山一带经常遭受北方强悍的少数民族骑兵入境袭扰,他们往往取道三关为捷径进犯,对宁夏城(今银川市)威胁很大。鉴于此,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宁夏巡抚杨守礼奏请明政府“发金四万”在此修筑关墙,沿谷道由东向西依次修筑了赤木里口墩、赤木中口墩和赤木新墩,俗称其头关、二关、三关,“三关”之名由此而来。至今边墙、烟墩遗址尚存,战痕斑斑。这些古代的军事筑垒工程告诉人们,这里是昔日“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的古战场。
  军事要冲
  因为三关地理位置重要,也曾是明朝军队重点设防的地域。或许正是这重点设防,成为北方少数民族游骑绕道而行的危地,因而战事记载较少。如据《明史·张臣传》记载,明万历五年(1577年)春,蒙古族部落首领俺答企图取道贺兰山口攻打另一部族瓦刺。宁夏总兵张臣为地方安全起见“夜决汉唐二渠水,道不通。复陈兵赤木口,俺答乃从山后去。”
  另据明魏焕《皇明九边考》记载,明嘉靖七年十二月,有六七千蒙古族骑兵“自宁夏东北镇远关南,踏冰过黄河,循贺兰山南行。总兵杭雄等领兵击之,兵少败绩,官军死者九十一。雄等结营固守得免。”蒙古族骑兵遂由贺兰山赤木口出境。从此开通蒙古族骑兵渡黄河过境贺兰山至甘肃的庄浪、凉州的通道。正是明朝诗人所言“冬十二月胡马来”的历史写照。这也符合达林太先生《蒙古兵学》一书中总结的蒙古族军队根据战场河川多的地理特点,釆用了冬季作战的方针。因为在冬季河川、溪谷、沼泽冰冻,易于通行,并减去了架桥、筑路等麻烦。
  读书至此,我忽然想到贺兰山赤木口三关的排序是自东向西,依次称头关、二关、三关,而非自西向东。当时明军重视阿拉善防御方向的同时,并未忽视跨黄河由宁夏平原由东向西取贺兰山山间通道的防御。由此,我想赤木口三关以南一些山口附近明长城的敌台、马面是向着东面宁夏平原方向的。这除了防蒙古族骑兵沿山间小道迂回包围攻击的战术考虑之外,当有防敌大军横渡黄河侧出贺兰山的战略构想。
  克夷门之谜
  有学者认为,当年蒙古大军与西夏军队一战决胜负的克夷门,即是指贺兰山三关。如吴天墀教授著《西夏史稿》即持此观点。我认为此说法值得商榷。《西夏书事》卷四十说:“克夷为中兴府(今银川)外卫,两山对峙,中通一径,悬绝不可登。曩霄时,设右厢顺朝监军司,兵七万守之。”文献中介绍的情况与三关地形不相符。三关地形是“山势到此散缓”并非“悬绝不可登”。此外,三关没有水源,不具备屯驻七万大军的生存条件。明代为修筑三关的“边墙”,四千人的饮用水要用“水车百辆”去二十里外的金塔泉拉运。因此,西夏克夷门具体在什么位置仍为历史之谜。  沈克尼/文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最后更新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2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