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ingxiacaijing.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大美宁夏 > 大美宁夏焦点图
探访月牙湖“长堤”
时间:2022-08-01 10:54:16  来源:银川晚报  作者:
  矗立在山丘上的四道墩烽火台。
  头道墩旁的“长城渠”。
  一座其貌不扬的小土包,置身野外,长满杂草,如果不是看到旁边的围网,还有前面的文物保护碑铭,一般人压根就想不到这会是一座烽火台。而这座烽火台,正属于我们此次探访的月牙湖乡境内的长城军事体系。因为是黄土夯筑,又历经风吹日晒,它们如今已不见当年雄姿,但当你站在这些残存的遗址前时,依然会想象到昔日的金戈铁马,依然会感慨古人的智慧。
  头道墩和“长城渠”
  7月27日,当记者站在月牙湖乡的头道墩(月牙湖乡境内长城沿线的第一个“墩”,当地老百姓便将它称为头道墩)前面时,有点惊愕,眼前这座其貌不扬的小土堆,真的就是长城遗址吗?一片平整出来还没有种农作物的土地尽头,是这座两三米高的小土堆,上面长着杂草,土堆周围也是杂草,旁边生长着一树木。随行的兴庆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范毅强说:“这就是明长城的烽火台遗址。”
  在烽火台的西边,有一道高出地面的“土埂”,宽度两米多,上边建有一条水渠,当记者一行人站上水渠时,范毅强问:“你们知道长城在哪吗?”看所有人一头雾水,他笑着说:“你们脚下踩着的,就是长城遗址。”
  一条渠,怎么会是长城遗址?记者从当地居民处了解到,这条渠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修建的,陆续建设到上世纪80年代,是附近的一条灌溉用渠,渠之所以建在这条长长的高出地面的“土埂”上边,就是为了形成落差,方便灌溉。范毅强说,这条长长的“土埂”,便是明长城遗址,由于昔日文物保护意识的缺失,所以才有了渠建在长城上的情形。
  月牙湖村77岁的村民王振明很熟悉长城和“长城渠”。1959年月牙湖乡治沙林场成立,从那时候开始,这条渠就开始建设,当时是为了浇灌林木,后来随着林木种植范围的扩大,以及开垦的田地多起来,这条渠便一直延伸,因为建在长城之上,所以老百姓习惯上叫“长城渠”。
  从边墙到“长堤”
  沿着头道墩向南走2.5公里,便到了另一座烽火台——二道墩。二道墩的现状,和头道墩差不多,不熟悉的人,依然会认为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土堆。二道墩位于月牙湖治沙林场场部的北侧,旁边是一片茂密的玉米地。
  “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这是长城墩台之间的距离。”范毅强说,每座烽隧都有戍卒把守,遇到敌情,白天煨烟,夜晚举火,点燃报警,传递消息,所燃烟火远在三十里外都能看到。头道墩和二道墩之间的距离,正好是五里路。继续向南,就到了三道墩、四道墩,范毅强说,三道墩如今已荡然无存。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段明长城遗址,其实是银川东长城的延伸,过去叫做边墙,现在叫‘陶乐长堤’。”其实不用解释也能明白,这段突出地面高度不到1米的“土埂”,叫做“长堤”的确更合适。范毅强说,过去这道长城也是很高的,但随着风吹日晒和人为破坏,就变得越来越矮,之后因为黄河改道,洪水泛滥,长城就变成了阻挡黄河水的“河堤”,慢慢地被人们称之为长堤。
  王振明的回忆中,上世纪50年代的长堤,还是较高的。“估计有四五米高,墙都是连续的,只有一些地方有缺口,人可以通过那些缺口穿过长城,去黄河边。”他说,后来越来越多人安家于此,因为土地多沙无法盖房子,所以人们就取长城上的黄土盖房,再加上长年风吹雨淋,长城的高度越来越低,最后变成了如今的样子。  记者 刘旭卓 李振文 文/图
最后更新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2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