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我市先后发布《银川市住宅小区管理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银川市2023年物业提升“123”专项行动工作方案》。通过不断的努力,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案例。那么,为了消除人民群众期望与物业行业整体水平之间的落差,提升行业整体水准,促进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还有哪些领域的工作需要突破呢?
观点①
不折不扣加强行业监管
针对物业行业,银川市推动多项工作齐头并进,其中一大特色就是加强对物业企业的监管。公众比较关注的是,有了准入和退出的明确标准,这些规定能否落地实施。这就要客观有说服力的评价标准,也要让整个过程足够贴近实际情况。落实相关规定的关键,在于监管的过程。
物业公司开展服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小区的各种服务事项内容事无巨细、涵盖多元,哪些是考核依据,占据多大权重,应该让提供服务的双方都能知晓。
物业服务企业要建立多元化、多维度的信息公开渠道,因地制宜拓宽线下线上相结合的信息公开平台载体。这样可以方便业主获取物业服务信息,增强业主对物业服务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这也让相关部门评价监管物业公司能够有迹可循。
依托街道、社区,加大物业小区现场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物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物业服务的品质和规范性。
保证物业公司的服务质量,要通过立法执法、齐抓共管、现场检查、信用评价等方法,多措并举加强物业服务行业监管。我们不仅要看到值得学习的成功案例,更要按照相关方案的要求,清退不合格的物业企业,强化行业监管的震慑力和威慑力,让更多有能力有实力的企业服务市民生活。
观点②
为企业塑造更多盈利模式
你说物业怎么赚钱?以前是单靠物业费,业主交的钱,除了用于人员工资和维修维护支出,所剩差价就是物业企业赚的。这种最简单的商业模式已经悄然变化,现在,很多小区物业会提供一些增值服务,比如室内装修、电器和管路维修等,收取一定的劳务费。而这仍然没有摆脱其传统盈利模式,它所使用的资源主要是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只是略微扩展了利润渠道。
说到资源,物业手中这张牌可不一般,除了以上提到的人力资源,公司所积累的物业管理知识与经验是资源,积累的小区业主与业主需求也是一种信息资源,而它还可以很便捷地整合其他社会相关资源以为己用。比如说,2020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物业服务企业常驻社区、贴近居民、响应快速等优势,推动和支持物业服务企业积极探索“物业+养老”模式。在政策支持下,一些头部物企抢滩布局。
不只是养老领域,当前广泛兴起的社区食堂、各类入户服务、客制化服务等,产业价值不可估量,都极大可能是物企未来深耕之地,它所拥有的地利之便、资源之广,以及与其他第三方机构相比,更强的可及性、更高的信任度等,都成为其天然优势。
一系列利好政策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使得物企有机会从这些产业切入,以多元化经营实现转型发展。但不可避免的,总有优胜劣汰,加之专业人才匮乏,要达到一定的业务体量并不容易。为企业树立服务标准、打通政策领域,前瞻性地塑造更多盈利模式,这是我们在强化监管的同时,所要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只有让物企有动力深耕自身领域,才能在庞大的物业网络中植入更多类型服务并提升服务质效,形成业主与物企共赢。
观点③
积极打造智慧小区与智慧城市
通过小程序、客户端和社交媒体,很多小区物业开始从线上入手,拓展服务领域和项目,也方便了业主的生活。然而,大量的业主数据和生活大数据,对于智慧城市来说也至关重要,并为全市的社区治理提供了基础性关键数据。可以预见的是,大量的业主生活数据,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治理的政策制定,由于物业公司本身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同,对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不同,因此,提前对大数据进行规范势在必行。
一方面我们要鼓励物业公司积极探索,利用成熟度高、使用方便、跨平台能力强的线上模式,另一方面还要前瞻性地布局数据接口,让更多来自社区基层的数据,进入到智慧城市的管理平台中,减少未来打通数据付出的成本,提升智慧城市的管理效率。
尤其是不同年龄段的生活数据,包括“一老一小”的动态数据,车辆管理数据,以及食品安全、卫生服务、消防安全等,只有嵌入到智慧城市的大盘子里,数据的参考意义才会更大,才更加便于全市整齐划一实现有效治理。
更重要的则是依托于这些数据,产生的产业机会和创业机会。这不仅能培育本土科技创新企业,更能使信息安全的管理产业化,充分利用银川打造“算力之都”的机遇,在应用新模式上给出更大的想象空间。 刘薇 周志翔 皇甫世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