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淮北市一小学发放的一份调查问卷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关注。该问卷询问家长是否支持学校统一为学生购买每双600元的运动鞋,此举迅速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根据校方和教育部门回应,该校发放调查问卷是为了回复人大代表议案而采集数据,并非强制性地要求家长购买特定价格的运动鞋。
这份调查问卷中提到,统一购买运动鞋是为了消除学生间的攀比心理。但在现实中,因家庭条件不同,学生间物质条件上的差异几乎难以避免,这体现在消费行为、服饰穿着、文具与休闲用品等各个方面。无需否认,这种差异的存在会让孩子们产生攀比心理,进而影响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
在心理学中,攀比是人类的天性之一,源自于个体对自我价值的确认和他人评价的关注。在心智发育未成熟的未成年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如果某个学生拥有大家都渴望得到的物品时,则更容易获得同学的羡慕和认可,从而产生优越感;而一直处于羡慕他人情绪中的同学,则可能感到不能或难以融入群体中,容易引发自卑心理。
因此,学校有责任采取措施来减少因攀比而产生的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过于简单。在这个事例中,统一购买高价运动鞋,对于经济条件不富裕的家庭是额外的负担;而采购统一品牌的运动鞋也会被解读为对某一品牌的推崇,容易让家长们浮想联翩。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为他们提供公平且多元的教育环境,这是当前教改的方向,推进过程中有创新与试错,不能因噎废食。所以,更为合理的做法还需要回归到教育和引导上来。比如开展相关的心理课程,帮助学生认识人的价值不是由物质条件来决定的,引导学生认识并体会到读书的好处,谈一谈攀比心理容易引发的诸多问题等等,通过家校共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