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厕所社交”吗?下课了孩子们不能去操场,甚至在教室里也只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无奈,只能躲在厕所里交朋友,这就是所谓的“厕所社交”。
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一群小伙伴,他们不仅是玩伴,同时也是培养社交能力,融入整个社会的第一步。但在“厕所社交”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回忆起童年,想到的可能不是小伙伴,而是厕所。这看起来像是一个闹剧,实际上是一个悲剧。这种现象源于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不少学校的课间活动已经变成了“课间圈养”,除了上厕所,孩子们哪都不能去。
近年来社会各界一直都在呼吁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也明确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但是课间“缺氧”现象仍然大面积存在,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厕所社交”。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学校担心学生在课间活动时发生安全事故是课间活动限制的关键。要想把“课间10分钟”真正还给孩子,就要扫除学校的后顾之忧。一方面,可以完善相关的法律细则,厘清学校安全事故的责任边界;另一方面,可以优化校方责任险的规则,扩大保险的覆盖范围和保障力度。扫除学校的后顾之忧,可以解除学校对孩子的封印,同时也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展开行动,确保孩子们都能够不打折扣地享受到课间自由活动权。
更为重要的是,明确各方责任之后,学校不仅应该建立健全校园安全保护机制,为“课间10分钟”保驾护航,而且有必要拓思路、丰富载体,积极为孩子们尽情玩耍创造出更多的条件。毕竟让孩子们有的玩只是第一步,让他们玩得好,才是“课间10分钟”的意义所在。 刘思雨(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1级卓越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