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多地的一些政务单位陆续宣布注销新媒体账号,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将信息发布渠道转向上级单位的新媒体账号或政府网站。
从现实情况来看,还有更多省市正计划关停一些“沉睡”的政务新媒体账号,这样做的目的还在于推动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避免重复运营造成资源浪费,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更好的服务,集约化管理统一发布渠道等。的确,在政务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内容千篇一律、久不更新以及“悄然沉睡”等问题。作为政务信息发布和与公众互动交流的全新渠道,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两微一端”的政务新媒体形态一度成为标配,其中不乏一些优质账号,以信息发布及时、表达创新、互动频繁、功能完备等特点赢得较好的口碑,但一些政务新媒体在发展中也日渐暴露出不少问题。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面对运营压力和考核要求下的人力不足、能力不足,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对发展趋向的考量模糊。在这样的局面下,不少政务新媒体账号对内容进行相互“搬运”“迁移”,要不就是“断更”“停更”,有的甚至因审核不严等原因引发舆情。作为一个持续变化和更迭的领域,运营维护好新媒体账号并非易事,无论是政务单位自己运营,还是选择第三方代理运营,都各有利弊,仍然会受制于人力、经费、激励机制不足等现实情况。因此,政务新媒体必须进入提质增优的“新赛道”,要明确自己“为群众办事”的发展定位。
内容千篇一律、更新不够及时、阅读量打开率低、实用性互动性弱等尚属于显性问题,一些政务新媒体在建设管理方面还存在“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隐性问题。因此,关停部分新媒体账号,整合政务信息发布渠道,是推动政务新媒体朝着方便群众了解信息、简化办事流程等方向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有实用信息和能够办事,说白了就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关注群众企业关心的热点,从受众的立场和需求出发,注重内容原创和本地实际,拓展功能性与服务性,而不是一味追求发布数量,内容集中在各种枯燥的会议与活动上,受众既不爱看,也缺乏实际效用。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9.73亿人,占网民整体的89.1%。作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阵地,政务新媒体要体现其政务属性,就必须将其拓展运营成为群众办事的平台。因此,通过整合优化、功能归集,让政务新媒体真正发挥服务群众、沟通群众的效用,切实让群众和企业网上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也切实提升行政效能,特别是要通过整合关停来消除部门间的壁垒与堵点,实现“一站式服务”,同时增加为群众解难题的主动性,把为群众服务、办事做细做实做到极致。 孙瑞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