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打假”为主要内容的短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迅速蹿红,着实吸引了不少流量,而“打假博主”也受到众多网友的追捧。具有纪实感、现场感,矛盾冲突强烈,再加上从消费者、受害者的视角拍摄,这类短视频深谙“流量密码”,想不火都难。不过,根本原因还在于“打假博主”们的打假成功率太高了,缺斤少两、以次充好、虚假宣传、偷龙转凤、挂羊头卖狗肉,各类“坑害”和“套路”消费者的现象一打一个准,引发关注与共鸣自然不在话下。职业打假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转战社交平台后产生的海量传播,则暴露出市场监管领域制度化、常态化、透明化等方面的不足。如果职能部门不缺位、监管职责不缺失,坑害消费者的行为必然不会肆无忌惮地存在。打假绝非“职业”与“生意”,而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职责与权力,履职尽责不缺位、主动出击不被动、长效监管不缺失,这样才能不被“打脸”。 孙瑞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