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齐头并进
银川综保区加快壮大开放经济
“丝路国际合作园一期启动项目占地35.25亩,保税加工厂、跨境电商多功能仓储、冷链及一般仓储设施等主体工程均已封顶,目前正在进行道路硬化和绿化,预计9月底将全部完工。”7月26日,银川综合保税区招商处副处长张涛介绍,该项目由中国500强企业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一期启动项目2016年底正式开工建设,今年下半年将建成运营。
该项目后续将逐步建设农产品进出口加工基地、机械设备出口集散中心、国际物流分拨中心、跨境电商仓储中心等项目,形成集保税加工、国际物流、全球贸易、金融服务、跨境电商为一体的外向型经济集散地和综合体。
丝路国际合作园项目,是银川综保区今年重点项目建设的缩影。今年上半年,综保区开复工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其中,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加快丝路国际合作园项目建设的同时,凭借资源、资金、业务、人才等优势,全面参与银川综保区国际裘皮银川集散贸易中心的建设运营,初步与丹麦哥本哈根皮草拍卖行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利用综保区功能政策开展丹麦裘皮线上拍卖事宜。银川邮件处理中心项目2月24日正式开工,目前已完成投资3200万元。银川综保区展览中心项目总投资1.5亿元,3月下旬正式开工,目前已完成投资640万元。中阿黄金珠宝文化产业园扩容改造、消防站项目已全部完工。澳洲清真牛羊肉加工生产基地项目已完成厂房、仓储设施及办公楼的建设及冷藏库保温板的安装,正在进行厂房及办公楼的内部装修,项目建成运营后,将实现年进口加工牛羊肉4.5万吨,贸易额达5000万美元的经济效益。原计划下半年开工建设的宁夏医科大生物科技信息产业园项目,已提前开工建设,目前正在进行基槽开挖。项目将依托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科研技术力量,建设宁夏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细胞与组织再生工程中心、医学转化中心等。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生物医药研发、高新技术引领、先进设备租赁、电子信息产业于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对宁夏及西北地区疾病防治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以来,银川综保区按照重大项目谋划储备一批、对接洽谈一批、重点推进一批、落地开工一批的思路,积极培育开放经济,壮大外向型经济规模。上半年,按照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加大“走出去”力度,分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重点对接了中粮集团、恒阳集团、九州通医药集团、海航租赁公司、际华集团、大龙网、大连汉华航空等40余家企业。目前,已与13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其中,马来西亚黄金珠宝、福建珍珠加工、稀金属超级电容、北京金景激光雷达、光学镜片等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正在加快推进项目落地。总投资12.5亿元的汉华航空公务机有限公司飞机停放、定检维修、拆解、退租检、改装项目已于5月初步签订合作意向书,正在积极对接,争取项目早日落地,为银川综保区航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下一步,银川综保区将依托中阿黄金珠宝文化产业园,引进20家黄金珠宝生产加工项目及上下游产业链项目,打造面向中东和东南亚市场的黄金珠宝产业基地。依托外向型企业孵化园及外向型双创孵化基地,引进一批附加值高、体积小、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特色优势项目,实现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依托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着力对接北京、天津等地整车进出口经营企业,拓展保税区平行车进口、销售、服务业态。
宁夏湿地保护和全域旅游“圈粉”
听黄河涛声,观沙湖美景,赏生态宁夏。7月26日上午,“海外华文媒体看宁夏暨港澳台百名企业家经贸投资宁夏行”的嘉宾们来到全国十大“魅力湿地”沙湖。他们瞬间被水天一色的景色“圈粉”,成为宁夏湿地保护和全域旅游的“粉丝”。
湿地、森林和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又被称为“地球之肾”。宁夏湿地类型、气候、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为众多湿地植被和水禽打造了一个温馨之家。嘉宾们走进沙湖鸟岛,一只只珍稀鸟类瞬间被“追星”。在距离鸟岛不远的地方,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灰鹤正惬意地在沙湖内游来游去。嘉宾们瞬间被“萌化”,纷纷拿出相机、手机拍照。灰鹤似乎很“享受”被“追星”的感觉,一边在水中捕食,一边摆出优雅的造型。
宁夏共有湿地维管束植物222种,裸子植物7种,被子植物213种,共有湿地脊椎动物139种。在全区湿地保护范围内栖息的冬候鸟、夏候鸟、旅鸟、留鸟、繁殖鸟共285种、20个亚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鸟类7种、二级保护的鸟类30种。每年春来秋去时,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鹳、白尾海雕,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白琵鹭、白鹭、白额雁、灰鹤、蓑羽鹤等,在宁夏湿地随处可见。
“为宁夏的湿地保护点赞,沙湖从野滩变为全国有名的湿地旅游景区,非常棒。”联合新媒董事长助理马钦说,没想到宁夏的生态环境这么好,与之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除了珍稀的鸟类,嘉宾们也被沙湖景区所迷住,骑骆驼、滑沙、沙滩冲浪……一系列的旅游项目让他们应接不暇。
“宁夏的旅游资源很丰富,也很原生态,很美丽。下一步将考虑在宁夏投资。”来自香港的企业家王小野说。
打造“世界独一无二”葡萄产区
7月初,在德国乌姆市举办的2017帕耳国际有机葡萄酒评奖大赛上,来自25个国家的1094款酒参赛,红寺堡区3家酒企参赛的葡萄酒分别摘得金、银奖,再次向世界展现了红寺堡有机葡萄酒的实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优质葡萄酒涌入市场,与国内外大牌葡萄酒博弈,我们这次能够再次摘得国际大赛金、银奖,依靠的是品质。”红寺堡罗山酒庄总经理王玲告诉记者,近期该公司取得了葡萄酒出口许可,有望将红寺堡优质葡萄酒销往国际市场。
近年来,红寺堡区立足自然资源禀赋,按照“小酒庄、大产业”的思路,抢抓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及文化长廊建设机遇,围绕红寺堡葡萄酒文化城、柳泉和新庄集两个葡萄小镇的“一城两镇”葡萄产业建设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加强科技服务,强势推进葡萄产业发展。目前,红寺堡区已累计种植葡萄10.6万亩,注册葡萄酒企业42家,建成酒厂5家、酒庄12家,培育形成了千红裕、罗山等30多个葡萄酒品牌。44款葡萄酒先后在国际国内大赛上获得各类奖项53个。
依托葡萄种植基地和酒庄酒窖,集种植、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复合型集聚产业正在红寺堡区形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环境,使红寺堡成为世界酿酒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所产酿酒葡萄品质极佳。该区主动走出去开拓市场,同时,创新市场推广模式,加入中国葡萄酒协会联盟,与全国20家联盟成员抱团,打通了产地葡萄酒向主流销售市场的通道。
该区把葡萄产业作为脱贫富民的支柱产业,创新“酒庄+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合同、解决就业,技术培训,田间指导等方式,带动当地贫困户增产增收。10年来,葡萄种植户户均年收入4万元,亩均收入4000元,年解决农民就业8万人次。
“红寺堡作为一个年轻的葡萄酒产区,在培育葡萄酒文化、拓展产业链条、创建葡萄酒品牌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红寺堡区葡萄和葡萄酒产业协会会长豆孝明说,红寺堡产区已得到全国及世界葡萄行业人士的普遍认同。今年6月,在第三届DSW(发现中国葡萄酒)中国精品葡萄酒挑战赛上,红寺堡产区被评定为“世界独一无二的‘优质、有机、荒漠’产区”。
荒山上的绿色“杞”迹
中宁县鸣沙镇罗山西北角,玺赞生态枸杞庄园万亩枸杞连片种植区,株株枸杞树上挂满了串串红果。
7月26日上午,100余名海外华文媒体记者来到中宁这片最大的枸杞种植基地,在庄园所属企业常务副总经理聂正宝的带领下,品尝枸杞干果、采摘枸杞鲜果、参观加工流程,欣赏宁夏这张靓丽的“红色名片”。
“在香港有你们的枸杞销售点吗?”“我来自瑞典,回去后怎们购买你们的枸杞?”……讲解过程中,聂正宝不时被来自全球各地的记者所打断,询问中宁枸杞的正宗购买渠道。
“我在香港出售枸杞鲜果,销路很好,当地居民很喜欢饮用鲜果榨出的枸杞汁。”讲解间隙,聂正宝说,由于品质优异,玺赞所产的枸杞干果被北京同仁堂收购,用以配药,一公斤卖到了200元。
然而,2013年以前,这里却是一片荒山,由于缺水及水质问题,没有人类栽培的历史记录。
“为何企业要在荒山之上种植枸杞,还能种出畅销国内外的优质枸杞来?”面对疑问,玺赞生态枸杞庄园种植部部长郑则虎说:“虽然缺水,但荒山也有培育优质枸杞的独特优势。”
据郑则虎介绍,庄园所在的罗山土质为砂土、黄土、胶泥组合而成的“三合土”,表层砂土渗水性好,中层黄土有利于根系生长,底层胶泥保水性好;庄园灌溉用水由红柳沟中的碱水及引上山的黄河水混合而成,有利于喜碱性的枸杞生长;荒山远离村庄、工厂等,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类活动带来的各类污染,有利于培育绿色有机枸杞。
近年来,中宁将黄河水引上荒山,解决缺水的难题后,众多企业开始在荒山之上开辟规模枸杞种植基地:玺赞生态枸杞庄园、大地生态枸杞种植基地等纷纷在罗山、红梧山等国有荒山之上“开疆拓土”,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展3万亩——荒山已成为中宁枸杞种植面积拓展的“主战场”。
作为中宁最大枸杞种植基地,在今年枸杞采摘时节的高峰期,玺赞生态枸杞庄园日用工达1500余人,截至目前劳务费用支出已达350多万元,助力中宁及周边县区乃至全国贫困群众脱贫。
由于产品绿色有机无污染,去年玺赞生态枸杞庄园销售额已达6000多万元,今年有望突破9000万元。
“企业准备在香港大公报、文汇报设立枸杞展厅,借助香港国际平台优势进一步向全球推介中宁枸杞。”面对众多华文媒体记者迸发的浓浓枸杞热情,聂正宝脑海中又诞生了这样一个营销方略。
大地循环: 发展与环保共生共荣
7月26日,参加海外华文媒体看宁夏暨港澳台百名企业家经贸投资宁夏行活动的媒体人和企业家们来到宁夏大地循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参观企业园区和宁夏神州轮胎有限公司生产厂区后不断发出感慨。
“听说这里曾一片荒滩,如今变成被绿色包围着的‘花园工厂’,厂区里也闻不到异味。一个企业用短短15年的时间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且坚持环保与发展并重,这才是真正的成功,非常值得推广和借鉴。”参观厂区时,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会长杨耀忠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在宁夏神州轮胎有限公司的轮胎生产线上,一台台生产和检测设备正在忙碌地工作着,仅一年时间,该公司生产轮胎110万套,开发380多个品种,销售轮胎100万套,完成了一般轮胎企业三到五年才能达到的目标。“我去全国各地许多企业参观、考察过,第一次来到生产轮胎的生产车间,每个环节都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杨耀忠说。
成立于2002年的宁夏大地循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化工500强企业。近年来,公司坚持走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创新模式,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实践循环经济理念,探索出一条解决高耗能、高污染的电石乙炔化工行业及碳化工行业降低能耗的健康发展之路。2016年,该公司实现产值130亿元,上缴税金2.81亿元。今年一季度,实现产值29.6亿元。
维尔铸造: 技术革新铸就“宁夏智造”
由一家生产煤机铸造的小微企业,一跃成为国内铸造行业的领军企业。
生产的高铁枕梁部件,在我区独此一家。生产的墨铸铁叶轮铸等产品,打破了欧洲的垄断市场……
维尔铸造,正以创新驱动的技术革新,让传统制造业升级为“宁夏智造”。如今,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占比100%,大部分产品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经过300多个日日夜夜,由维尔铸造研发的“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大型铝合金零件”产品技术趋于成熟,今年年底有望实现产业化生产。
“通过企业技术创新,为中国高铁动车高标准化作出贡献,通过参与高铁技术研发带动企业向高端化层面迈进。”宁夏维尔铸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宁说。
从一个“小作坊”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维尔铸造走过了13年创新求变的风雨历程。
2004年,王小宁筹资30万元成立维尔铸造,主要生产煤矿机械类铸钢件。经过10多年发展,维尔铸造迅速成长为生产煤矿机械类铸钢件、汽车工业类铸铁件、汽车工业类和特高压输变类、工业机器人类铝合金件4大系列200多种产品的龙头企业。去年产值2.2亿元,今年有望突破3亿元。
维尔铸造坚持每年拿出总收入的8%至15%,投入到新产品研发当中,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研制成功汽车液力缓速定子、转子等汽车零部件,均为国内首创;开发的特高压输电变电关键零部件为西电集团、西门子、法士特等国内外知名用户配套;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为全球机器人制造四大家族之首的ABB公司配套。
除培养自己的科研工程师,维尔铸造还与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清华大学材料学院、长安大学、美国Caterpillar公司、瑞典ABB公司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两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拥有二三十件专利,每年研发新产品40种左右。
“企业产值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实现了由单一产品向多品种的转型,由低端向中高端市场进军。”王小宁介绍,维尔铸造将通过3年至5年的发展,形成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体系,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高端精密铸件定点供应商,到2020年,产值将达到2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