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雄到车间询问制作情况
驻村工作队与村民交流果树种植事宜
极目远眺,绿荫环抱中的三山井村上空,一面五星红旗在一片绿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这里,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正发生着翻天巨变……
行驶在同心县下马关镇通往三山井村的乡间道路上,自治区商务厅驻同心县下马关镇三山井村工作队的第一书记刘新雄有着一种回家的感觉。“眼前的景象百感交集,看到村上这么大的变化,群众从贫困线上走出来,这几千亩文冠果的种植让村民们一年一年富起来……这里毕竟有着同志们的辛勤付出。”每周往返300多公里的路上,刘新雄心里感到无比欣慰。
“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才能做好扶贫工作,为村民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既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实践中长见识、长本领……脱贫路上,绝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8月27日,刘新雄谈及驻村扶贫工作显得很兴奋。
探索“基层党建+精准扶贫”模式
“别的村都是厂房等项目,我们是项目等厂房,还有一周厂房就完工了,真是高兴啊!商务厅驻村工作队的三位处长帮我们找项目,带领大家致富。没有他们的精心扶持,我们村就没有今天的变化,看看我们村招商引资的项目、农产品种植、养殖等等,村民从心里感谢驻村工作队的同志……”同心县下马关镇三山井村党支部委员周长安说起驻村工作队如数家珍。
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自治区商务厅党组高度重视,派驻同心县下马关镇三山井村工作队扎实做好扶贫工作。驻村工作队与三山井村党支部密切配合、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村务发展头等大事来抓,围绕脱贫目标,创新扶贫机制,高起点谋划,超常规着力,定位产业扶贫,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明显成效。
三山井村位于同心县东北部,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地区,全村共有1623户、5336人,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户1136户、4047人,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务工、肉(滩)羊养殖、种植等为主,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年降水量稀少,村民几乎是靠天吃饭。
驻村工作队驻村入驻以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强战斗堡垒。建立健全村两委班子,让基层组织建设始终贯穿精准扶贫全过程,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内容新标准,引导广大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勇挑重担;全面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支部联系群众等制度,探索“基层党建+精准扶贫”模式,建立党员联系贫困户制度,创建扶贫互助会,实现帮扶工作常态化;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典型示范作用,广泛开展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创新型人才等的评选表彰,积极发现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制定村规民约,遏制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尚。
走产业化扶贫的路子
“今年,刘书记为了我家这几棵苹果树,来了好多次,还带着技术人员指导我们剪枝、施肥,今年能卖上好价钱呢……”农户指着果树满眼欢笑。当天,记者跟随驻村工作队走进三山井村一户农家小院,一亩见方的小院里种着十几棵苹果树,树上的苹果鲜翠欲滴。
驻村工作队科学谋划,确定脱贫思路。在集中开展脱贫攻坚调查研究的同时,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开展“三讲一议”大讨论(干部讲政策、邀请专家讲技术、鼓励脱贫典型讲经验、组织群众议发展),研究制定《三年发展规划》《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产业实施计划》等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产业带动,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策”措施,推动“九个一批”工程,即产业扶持脱贫一批、合作联营脱贫一批、土地流转脱贫一批、教育保障脱贫一批、技能提升脱贫一批、电商创业脱贫一批、劳务输出脱贫一批、金融服务脱贫一批、政策兜底脱贫一批。
驻村工作队抓龙头企业发展,注重品牌建设。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走产业化扶贫的路子,选择既增收又稳定的产业,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植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助引入总投资2.2亿元的东阿阿胶宁夏黑毛驴繁殖基地项目,一期存栏达5000头,二期年存栏超过1万头,项目实施可持续带动全村青贮饲料种植、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年务工3000人次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均年增收互助资金入股分红4000元以上。目前,三山井黑毛驴繁殖养殖规模和品牌初步形成。
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经济板块。对扶持项目进行论证,因地制宜,做规划、选产业、定项目,协助引入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光伏扶贫电站项目采用院落、羊圈和小型集中电站模式,装机容量7.8MWp,总投资6655万元,建成并网发电后,可实现每户每年增收500元,村集体增收约40余万元,带动就业每年500人次以上。
驻村工作队引导村民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小杂粮种植、肉(滩)羊养殖等传统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引导成立山谷子、靖雄专业养殖等7家种养殖合作社。目前,全村小杂粮种植3000亩,养羊年存栏8000只,出栏4050只,养殖黑毛驴150多头,猪800头,生态鸡1000只,种养殖优势业初具规模,实现群众稳定增收。
寻求“走出去”合作机遇
在三山井村旁边的车间里,一百多台缝纫机喳喳唧唧地响着。村干部拿起一件做好的运动服说:“我们这是给南方一家服装企业做活,对方要求高,我们每天让员工抽空用边角废布练习,技术过硬了就能揽到更多的活……”
群众观念得到转变,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驻村工作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帮助该村特色农产品企业、合作社创新销售模式,推荐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寻求“走出去”合作机遇。委托专业学校培训电商和家政服务人才,利用“一亩田”农产品商务平台和“淘宝网特色中国·宁夏馆”,拓宽企业销售平台,推销企业优势特色产品,扩大企业销售渠道。争取同心县扶贫办、农牧局等部门举办了驾驶、种养殖、编织、刺绣等实用技术培训20余次约800多人次,赠送农用技术类书籍200多册,颁发了职业技能证书600个,增加就业500余人次,先后多次组织贫困户赴外省县观摩学习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技术,进一步开阔了群众视野,拓宽了增收渠道。
据统计,2016年,贫困群众当年人均增收近800元,全村人均年收入达5150元,1136户建档立卡户已脱贫983户,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
不让一个贫困孩子失学
“我们驻村队紧紧抓住教育扶贫这个根本,不让一个贫困孩子失学,让每一个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将来就可带动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村庄脱贫致富……”刘新雄自信满满。
刘新雄的儿子要上高三了,妻子时时埋怨他不顾家。每到周六周天,刘新雄尽量多陪孩子。可是看到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时,他更加揪心。得知丽丽(孤儿)生活贫困,需要救助,刘新雄带着驻村工作队员实地走访。了解到丽丽出生后不久就被父母抛弃,被村民李某领养,2009年李某因病去世,去世前将年幼的丽丽托付给朋友陆某,丽丽与陆某以父女关系前往青铜峡大坝电厂附近生活。
刘新雄说:“看见他们父女的生活情况之后,真是心酸,62岁的陆某以收旧废品为生,父女两人生活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出租房内,每年房租4000元,丽丽一个学期的学费6200元,生活费每月四五百元,生活非常艰苦。”
驻村工作队按照程序申请将丽丽纳入新增的建档立卡户,保障其享有基本的教育补助等。同时协调商务厅有关处室党支部进行一对一帮扶,帮助丽丽完成学业。2017年7月,丽丽考上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像丽丽这样受到帮助的还有两个贫困学生。
近年来,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三山井村“道路平又宽,吃水通到家,房屋换新颜”,脱贫解困工作持续推进,修建通村入户硬化道路22公里,解决安全饮水5000人,改造农村危旧房22户。“驻村工作队真帮实扶,自己还有手一双,不等不靠建家乡。”村民们描绘着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