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宁夏引黄古灌区 > 我身边的那条河
天下黄河富宁夏
时间:2017-10-10  来源:宁夏新闻网
  万里黄河在宁夏穿过,流程约390公里,黄河,给宁夏创造了一大片肥田沃壤,并以她的乳汁哺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
  早在两千万年以前,西边贺兰山脉进一步急剧抬升,东边鄂尔多斯高原也缓缓隆起,中间却陷落而成断陷盆地。两百万年以前,银川盆地成为一个浩瀚大湖,那时候,绿水青山,碧波万顷,风光旖旎。后来,随着地壳构造运动的变化,分水岭被切开成为峡谷,打开了湖水出路,盆地内洪水漫流,出现了原始的黄河。黄河在盆地内来回摆动,把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下来,逐渐形成黄河上游一片较大的冲积湖积平原。
  黄河宁夏段河道的总形势是三收两放:上首黑山峡,中间青铜峡,北端三道坎(位于石嘴山以北),都是河床狭窄、水流湍急、河底基岩出露的“石河”,其间则以宽浅的沙质河床缓缓穿行于平原之上,开阔浩荡,河心沙洲甚多。前人有诗云:“风生滩渚波光渺,雨打汀洲草色新。”
  甘肃、宁夏交界处得黑山峡(包括虎峡),全长约70公里,因峡谷外露的演示多呈青黑石,且峡谷深处不见天日、阴暗发黑而得名。两侧悬崖绝壁间,青羊奔走,雉鸡和鸣。宽仅数十米的窄谷激流勇进,犹如万马奔腾。筱行其间,“虽盛夏六月,寒神凄骨”,颇有长江巫峡的气势。峡中“老两口”、 “三兄弟”、“七姊妹”、 “拦门虎”等礁石俱惊险万状。还有一个叫“洋人招手”的人样石柱突起于河心。传说清代有个外国传教士乘羊皮筏子路过里,由于水流湍急,皮筏似箭般向礁石冲去,他在惊慌失措中,一跳跃到那块礁石上。霎时间,老筏工用桨在一块小石礁上一点,筏子打了个转,旋即随漩涡急流绕石而下。洋人孤身留石,每逢有筏子下驶,便大声呼救,但谁也没有办法靠近礁石,只能看着他在这巨石上向人们招手。于是“洋人招手”的名字就流传下来了。这一传说形象地反映了峡谷中急流飞泻、势不可挡的惊险形势。
  黄河冲出黑山峡,沿着腾格里沙漠的东南边缘进入宁夏平原:河谷豁然开朗。丽日蓝天下,莽莽沙海泛着金光,滚滚黄河咆哮着卷起白浪,雄浑壮阔的景观,会令人不由得吟诵起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穿行于六百里宁夏川,流势平缓,蜿蜒坦荡。它既不像河源地区的涓涓清流,又不像中下游黄水重浊、善淤善决,水量充沛而挟带泥沙适量(年平均过境水量约300多亿立方米,年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水有沙6.5千克),洪灾较少又具灌溉航运之利。
  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禹贡》,描述黄河上游时提到“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即黄河自青海积石山以下,早在两三千年之前就已有某些河段通航。“鸡犬人家红稻岸,鱼盐贾舶白苹洲”;“冰解河开欲暮春,船家生理趁兹晨。土窑瓷器通宁夏,石炭连船贩水滨”;“叶叶风帆塞上行,黄l河渡口认归程。分明春水江南思,天际咿哑一橹声”。这些诗句形象反映了宁夏地区古代黄河水运的兴盛。中卫莫家楼、中宁(宁安堡)、吴忠古城湾、银川横城渡以及石嘴山等地都是黄河上的著名口岸。在黄河中行驶的不但有各类木船,还有羊皮筏子和牛皮筏子,以及从青海、甘肃林区下放的木筏。诸如皮毛、药材、食盐、天然碱、烟草等大宗出口物资,输入的布匹、百货、机器设备和杂货,以及煤炭、粮食、瓷器、建筑材料等地方货物,都是黄河水运的大宗物资。直到50年代末建成包兰铁路之前,黄河航道一直是宁夏与甘肃兰州、内蒙古包头之间的主要货运动脉。
  黄河宁夏段还以渔业发达著称于世。这里河势平缓,沿岸湖沼、水田甚多,加以人工渠沟的开掘,使平原上相当多的水面与黄河沟通,形成了生境良好、饵料丰富的栖息场所与洄游通道,便于多种鱼类产卵、育肥、越冬。一般每年春日4月,黄河中鱼群常顺渠沟进入湖沼、稻田,7月前后重又游人黄河。黄河宁夏段的天然鱼类共有22种,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推肉味鲜美的鸽子鱼(学名叫北地铜鱼)和金色鲤鱼,而鲫、赤眼鳟(俗称马郎棒)、鲶、雅罗鱼(俗称白鱼)等则是城镇集市上的常见鱼产。自古以来,黄河两岸“村居多以渔为业”,特别是青铜峡以南的卫宁平原,捕鱼是当地农民的重要副业。所谓“鳟鲫盈肆兮,应理之州”,应理州就是中卫地区的西夏后期和元代地名。
  黄河穿过牛首山时,形成长8公里、高出水面数十米的悬崖峭壁——青铜峡,黄河上游最后的一道峡谷。这里山河交会,地势险要,历来称为“银川锁钥”。据方志记载,因两岸山石嵯岈,在阳光下与河流映照,时作青红色而得名。传说青铜峡和龙门、三门峡、伊阙一样,是大禹疏导洪水时用鬼斧神工开凿出来的。这l当然是人们出于对大禹治水功绩的崇敬而编造出来的神话。后人I还在北山脚下一个石洞外修了座禹王庙。有古诗赞日:
  河流九曲汇青铜,峭壁凝晖夕照红。
  疏凿传闻留禹迹,安澜千载庆朝宗。
  宁夏引黄灌区素以“塞上江南”闻名于世。这一美称是怎么得来的呢?
  宋代著名地理志《太平寰宇记》有这么一段记载:灵州(指今宁夏北部地区)本杂羌戎之俗,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其江左之人尚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14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江南已成繁华佳丽之地,开始为统治者瞩目、为世人所称道,所以当南方人迁来较多时,便得了这么个雅号。据此, “塞北江南”的原始意义仅着眼于居民来源、语言风俗等方面。以后,随着唐代唐徕渠灌区的大规模开发,稻麦面积迅速扩大,粮草充盈,士马强盛,民食完富,而且水乡景色与边塞风光交相辉映,给“塞北江南”增添了更多新的含义。唐代中叶韦蟾有诗“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扫南旧有名。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骑铁衣明”,确为写实之笔。
  其实,宁夏引黄灌区早在2000年之前即已得到开发。据我匡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骂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套地,开始在此戍边。2100年前的汉武帝昏期,中原有数十万贫民、田卒迁戍宁夏平原等地,实边屯垦,≥中“自朔方以西至令居(指今内蒙古包头以西至甘肃兰州附近:间的黄河沿岸冲积平原),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把原先的茫茫草原,改造成为我国西北最古老的灌区之一,一片稳定的人工绿洲。两汉盛世,已经出现了“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繁荣景象,人们把这里与当时全国最富庶的关中相提并论。宁夏平原上现有的秦、汉、汉延、唐徕等干渠,其原始渠道均为汉、唐旧渠。900多年前,以党项族为主体,以宁夏平原为中心建立的西夏国,更是凭黄河灌溉之利资其富强,与宋、辽、金鼎足而立200年,创造了灿烂的西夏文化。
  元代初叶,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主持改建唐徕、汉延、秦家等12条干渠、68条支渠。直到明代中叶,以产粮、牧马为中心的边塞经济空前繁荣。清初又新辟大清、惠农、昌润等渠,灌溉面积与灌区人口激增,农林牧副渔各种物产达200余种,所谓“川辉原润千村聚,野绿禾青一望同”, “黄河百害,唯利一套”和“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誉名扬海内。
  宁夏平原以青铜峡为界,分成两个部分。北部的银川平原'是宁夏川的主体部分,长165公里、宽10~50公里,在北端石嘴山处山水相会;其南则是狭长的卫宁河谷平原,长105公里、宽仅5~15公里。按照平原的成因,又可分为黄河冲积平原和贺兰山山前洪积倾斜平原两大地貌单元。
  黄河冲积平原,是黄河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顺着黄河流向, 自南而北微有倾斜。越向下游,沉积的物质越细,地面越低平, 土壤也越发黏重。平原上渠沟纵横,湖沼棋布。特别是银川向北 至平罗县西大滩一带,是银川平原的沉降中心,地势最为低洼, 湖泊也特别多,为宁夏重要的水产基地。另外,在平罗县黄渠桥到永宁以东一线,永宁到青铜峡市小坝镇一线,还有呈念珠状的一长串湖群,它们是黄河古河道的遗迹。前人所说的“浩荡烟波玉一湾,孤村相映绿杨间”,就是指的这一带。经过千百年来地理环境的变迁,沧海桑田,如今不少湖沼已经面目全非,所谓“流水长年起稻粳”,被人们改造成为稻花飘香的水田了。
  宁夏平原既具有干旱地区特有的某些优点,又具山水之利,从而使它成为半荒漠地带中生命活动最活跃的繁华之区。
  这里地势高而不寒。平原海拔约1100~1200多米,比东部的华北大平原要高得多,但在宁夏却属地势最低之处,恰如一个盆地,生长季热量资源丰富,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3C左,生长季达200天以上,是宁夏生长季最长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大,一般在摄氏13C以上,非常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积累。特别是大气干燥,光照特别充足,年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左右,居全国前列。宁夏平原上稻麦高产,瓜果甜蜜,枸杞子、啤酒花等质量特佳,是与这种优越的气候条件分不开的。
  这里大气干燥而土壤不旱。平原年平均降水量仅200毫米上下,而草地蒸发量则达600余毫米,自然植被只能是荒漠草原类型的旱生植物。但过境的黄河水量充沛,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坡降适当,引水、输水条件优越。与黄河中下游相比,这里洪涝灾害较少:与西北其他绿洲比,又无水源匮乏之虞。加以黄河黑山峡、青铜峡河段落差大,水能丰富,便于修建水利枢纽,发展自流与扬水灌溉。这就使水土资源相得益彰,并与光热资源很好结合,为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这里既能灌,又能排。西北内陆灌溉绿洲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排水出路不易解决,地下水位无法调控在一定深度以下,土壤盐碱化很难根治。而宁夏平原上的黄河,既带来丰富优质的水源,又是排水的总出路,只要建设好、管理好灌排系统,易于实现灌排平衡和水盐平衡,减轻或避免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并且有可能将原生盐土和矿化度较高的潜水逐步淡化。
  这里还有一个极好的生态屏障。西侧的贺兰山脉南北绵亘约200公里,与平原高差约2000米,形成天然屏障,阻挡或削弱了来自西北方向的戈壁沙尘和高天寒流,对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灌区的生态环境起到一定作用。
  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使宁夏平原成为发展自流灌溉的理想 地区,其条件之优越,可与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埃及的尼罗河沿岸绿洲相媲美!
  当然,天赐条件再好,没有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它是不会自动富起来的。2000年来,宁夏各族人民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 积累了一整套经验,他们改良原生盐碱土、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 的成功实践,农林牧结合的优良传统,合理的土地耕作轮作制度, 是宁夏引黄灌区得以长期保存、锦绣田园日趋美好的保证。
  在宁夏平原近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目前有效灌溉面积已达330000万公顷0 2004年产粮1940000吨,粮田平均亩产约400千克,人均占有粮食580千克。银川以南地区,分布着大片水田,以稻麦轮作为主,少量低洼地是常年稻田。水稻亩产达550千克以上,所产大米品质特佳,被称为宁夏贡米,远销各地。银川以北地区则以春小麦和玉米、大豆等为主。因地面坡降小,排水条件差,土壤盐渍化问题比较突出,但土地广阔,发展生产的潜力很大。永宁、中宁、青铜峡等县(市),耕作集约,稳产高产,水稻、小麦大面积亩产各在700千克和500千克以上,全县(市)粮食平均亩产早已超过500千克,粮食“万斤户”比比皆是。
  灌区畜牧业也很发达,大小牲畜合计420万余头(只),折合绵羊单位649万只,平均每平方公里有650只绵羊单位。贺兰山麓的洪广营一带,为著名的宁夏滩羊原产地,所产“二毛皮”轻裘品质特佳'素以轻暖美观驰名中外,为裘皮中的珍品。近年来,饲养奶牛、肉羊、鸡、鸭、兔和开展池塘养鱼的农村专业户有如再后春笋,方兴未艾。养殖业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正在迅速上升。
  灌区还生产很多经济作物和瓜果等特产。中宁县清水河下游口七星渠灌区长约50公里、宽约5公里的地带,是著名的“枸杞之乡”。每届夏日,珍珠般闪亮、玛瑙般通红的红果子压满枝头。经营管理好的枸杞园,亩产干果(枸杞子)可达200~300千克。一般中等水平的枸杞园,亩收益可相当于10亩粮田。近些年来,贺兰山东麓西干渠新灌区贫瘠的淡灰钙土上,也发展起大片新的枸杞园,其产量和品质比之中宁老产区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今后重点发展的枸杞生产新基地。
  在贺兰山东麓洪积冲积平原上,已经建立一连串农、林、牧、园艺场。昔日万古荒原,而今林带如网,滩羊成群,阡陌纵横,村落相望。果园瓜田盛产色香味俱佳的瓜果,远销京、津、沪各大城市以至南海之滨。 “五朵金花”——红花、黄花菜、葵花(油用向日葵)、玫瑰花和啤酒花,品质优异,誉满西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塞上江南自然景观的美好,综合农业生产力水平之高,在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名列前茅,不少方面还可和最富庶的江南相媲美。(汪一鸣)
编辑:高登科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金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宁
  •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 做好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S50海原至平川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彭阳山花“醉”美
    彭阳山花“醉”美
    南华山:春雪妆扮山川施粉黛
    南华山:春雪妆扮山川施粉黛
    宁夏人物
  •  陈洋: 青春正好 不畏将来
  •  刘迪众 :火样年华 无悔青春
  •  田静 :投身乡村 建设家乡
  •  杨盼 :把温暖送至居民心中
  •  李慧:年轻的心向医而行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1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