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是大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但是你知道吗,就是这味简简单单的调味品,也暗藏不少健康风险!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首个减少钠摄入量的全球报告。报告显示,全球平均每人每天钠摄入量约合10.8克食盐。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在全球范围内,人们每天平均盐摄入量达到推荐量的两倍之多。如何避免高盐饮食带来的伤害?生活中还要注意哪些“隐形盐”?本期,宁医大总院营养科主任陈启众教你几个简单有效的控盐方法。
现状:很多人每天吃盐超标了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远远超过推荐摄入量。减盐的本质是“减钠”,日常生活中,钠的摄入主要来自氯化钠,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食盐,所以“减钠”通常会直接表达为“减盐”。当然,钠也会包含在其他调味品中,比如谷氨酸钠,即味精。
“绝大多数人认为,一天5g盐对于他们而言实在是太少了,吃到嘴里十分的淡。”陈主任建议,5g大约相当于一茶匙的量(或一啤酒盖抹平的量),要想维持在5g左右的盐量的摄取,早餐或者晚餐可以不吃咸味食物,比如早餐可以吃玉米或者煮鸡蛋,中餐的菜放盐,晚餐可以喝一些小米粥、蔬菜汁等。使用限量盐勺、低钠盐、减盐酱油等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人群控制盐的摄入;但建议肾脏疾病患者征询医生意见,不宜盲目选择低钠盐。
吃盐太多伤全身
为什么我们要减盐?
对此,陈主任表示,爱吃盐的后果可不止是多喝水,高盐饮食可以说是很多慢性疾病的罪魁祸首之一,比如饮食过咸是导致高血压的直接危险因素,高血压又是造成动脉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
通常对于患有高血压的病人,医生都会嘱咐说:一定要少吃盐。已经有大量研究证实,长期的高钠饮食与血压升高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因为,盐里面的钠离子过多地被吸收入血液后,引起水钠储留,导致血容量增加,血压上升;能同时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水肿,血管腔变窄,也会引起血压上升。
加重肾脏负担:饮食中95%的盐分由肾脏代谢,吃得过咸,肾脏负担自然加重。同时,饮食过咸会导致血压升高,肾脏血液不能维持正常流量,从而诱发肾病。
悄悄让钙流失:很多人不知道,钙离子和钠离子在人体内,是会相互影响的,如果吃得太咸,在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中,可以使过多的钠离子与钙离子竞争,钙的排泄会增加,破坏骨钙代谢的动态平衡,因此易导致人体缺钙,造成骨质疏松。
做饭少放盐还不够还要少吃“隐形盐”
“每人每天食用盐最好不要超过5克,但这5克可不单单是做菜时放的盐。”陈主任提醒,其实,比起看得见的盐,饼干、话梅、面包等所含的“隐形盐”,更容易让人在不知不觉中盐摄入超标。
如何衡量盐吃多了?很多人的标准可能是感到“齁了”,口渴想喝水。其实,减盐不仅要控制食盐、鸡精、味精等“看得见的盐”的摄入量,还要注意减少“隐形盐”的摄入。“隐形盐”指酱油、酱类、咸菜、高糖食品等其中看不见的盐。如饼干、薯片等食品由于制作工艺的限制,含钠量较高,即使吃起来不咸,也不宜多吃;话梅干、乌梅干等各种果脯,酸甜可口,加工过程中都放了盐,其咸味被酸甜味掩盖,不容易察觉;另外,冰激淋吃起来是甜的,但是含盐量也比较高。
陈主任建议,选择食物时,可以看一下标签中的钠含量这一栏,如果含量高,尽量不要选择,这也可以减少很多“隐形盐”的摄入。
做饭减盐的同时如何保持风味?
除了选择正确的口味和调料,在烹调的时候掌握烹饪的技巧和放盐的时机,也能帮你减盐,在此,陈主任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别在汤太热时放盐。温度过高时,人的舌头对咸味的敏感度就会降低。因此,给汤调味放盐时,要把汤晾凉到常温再放,而不要在汤还很热的时候放。因为如果这个时候味道尝起来合适,放到常温时就会偏咸了。
起锅前再放盐。起锅前放少量盐或酱油,盐分尚未深入到食品内部,但舌头上照样感觉到咸味。这样就可以在同样的咸度下减少盐的用量。测定菜肴中的维生素C发现,晚放盐还能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蘸食能减盐。用调料配成少量调味汁或调味酱蘸着吃,也能让食物的表面充分接触盐,而内部不会渗入盐分,也对减盐有益。
多用香辛料。如果加点辣椒、花椒、葱姜蒜之类香辛料炝锅,能增加菜肴的香味,少放盐也能好吃。 记者 刘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