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将垃圾分类投放
老旧小区改造新增停车场,缓解停车难问题
创建为民、创建惠民,是银川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银川着眼于群众的幸福生活,从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到塑造城市人文魅力再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看得见的惠民之举、摸得着的利民之措,让民生幸福指数、城市治理水平、城市文明程度向着更高水平迈进。
老旧小区变了样儿
去年,兴庆区解放西街街道华新社区福川苑小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内容包括管网改造、地面铺装、公共区域修缮、功能场地及设施补充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建筑节能改造等,新增的停车位也在满足住户停车需求的同时对外服务公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周边停车难问题。此外,小区与临近的特色街区天平街一同营造文化氛围,吸引游客前来打卡,带火周边店铺生意。
据悉,小区的改造坚持共商共享共建原则,在改造前组织开展“美好家园共同缔造”意愿征集活动,充分发挥小区党支部和楼栋党小组作用,组织召开板凳会等意见征集会13场,参与人数700余人次,征集改造意见百余条。
“我家住四号楼,以前门口就是条小黑道,天一黑就看不清路。”居民刘进化说,在社区组织工作人员上门征求改造意见时,他建议加装照明设施。没想到提出建议后,立刻就有工作人员跟进,现在单元楼前都有亮堂的路灯,楼道里每一层也都装了灯,老年人晚上走动方便,子女也放心多了。
据了解,改造后的福川苑小区内新增景观照明灯260盏、安防设施134套、充电桩70个、健身器材30组,解决了居民的烦恼,换来了大家的舒心。
为小区连连点赞的还有居民陈静娟,她趁着晴好天气到小广场上晒太阳,“20多年前就搬来了,如今我们小区里里外外都换了一副新模样,南边靠着中山公园,北边挨着北塔湖公园,旁边就是早市夜市,干啥都方便。”
环境优美,管理规范,邻里和谐,居住安全……昔日破旧、杂乱之地华丽转身,蜕变为大家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在银川,说起老旧小区改造,居民们个个露出满意的笑容。
背街小巷靓起来
街巷是城市的窗口,近年来,银川将城市精细化管理向背街小巷延伸,让城市“里子”焕发出蓬勃朝气。
提起兴庆区自强巷,这里不仅吸引了本地人来拍照,外地游客也会将此处作为旅游打卡的目的地,感受“文艺范”和“烟火气”共存的风景。300多米的巷子分为“转角遇到爱”“漫游兴庆”“老城记忆”三个主题,“这里是银川”“我们如此热爱银川”“我喜欢银川,更喜欢这个城市的你”等标语都特意进行了留白处理,非常适合拍照,周围还有特色美食店铺,逛完再坐坐,可以享受到这座城市的慢时光。
青瓦白墙的徽派建筑风格,配上大红灯笼以及二十四节气墙绘,改造后的金凤区新昌路颜值大涨。这里设置了休闲座椅、花箱、灭烟器等配套设施,更好地为群众打造优美舒适便利的美食街区。
西夏区丰安巷南北两侧的园区以前是柴油机厂和涤纶厂的所在地,于是,朔方路街道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为主题,在巷内打造“三线记忆”文化墙,集中展示三线建设的决策背景、建设概况、取得的成就等内容。文化墙主要采用雕塑、墙绘的形式,立体展现那段不平凡的峥嵘岁月,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致敬那些天南海北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建设者们。
如何让沧桑老街重新焕发生机,银川近年来使出“绣花”功夫,在保护老旧街区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入各类商业与文化形态,让背街小巷提档升级实现“逆生长”。与此同时,号召更多群众参与街巷整治提升、共治共享,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将环境优美、特色突出、文明有序的街巷新面貌呈现出来,激励大家共同守护美丽家园。
文明新风处处见
在兴庆区大新镇燕鸽村燕鸽家园小区门口,标有“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的红、绿、蓝、灰4种颜色的垃圾桶整齐摆放,分外醒目。居民们走出大门,都会将整理好的垃圾袋熟练且有序地投入到分类垃圾桶中,这一动作已经成为一种再自然不过的“习惯”。
“以前小区都是地埋式垃圾桶,下雨天一积水,就会散发出异味,非常影响环境卫生。”居民彭静告诉记者,现在有了统一的垃圾分类投放点,大家也都非常愿意配合将垃圾分类后再扔掉,小区里的环境卫生越来越好。
“每个投放口都贴上了生活垃圾分类指引,让居民可以更直观、准确、一目了然地投放垃圾。”燕鸽村党支部书记杨立刚介绍,村里自施行垃圾分类工作以来,通过集中宣讲、入户宣传等形式,向居民讲解生活垃圾的分类类别、投放方式,让大家能够轻松掌握垃圾分类的小窍门,有效处理生活垃圾,杜绝乱堆乱放行为,引导大家践行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
当每天清晨的阳光洒向大地,文明新风已吹遍银川:斑马线前,司机轻踩一脚刹车,主动礼让行人;景区景点,八方来客络绎不绝,地面干净整洁;公园广场,公共设施完好无损,花草树木美观大方;乡镇街道,群众孝老爱亲,举止文明礼貌。
“城市越来越好,我们也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树立主人翁意识,重礼仪、讲文明、守公德,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争当文明有礼的银川人。”居民张小佳说道。 记者 肖梦琪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