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消费 > 生活消费焦点
刺绣里的爱与执着
时间:2023-03-13  来源:银川晚报
  王倩
  王倩作品——《乡村》。
  王倩作品——《浔阳遗韵》。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坐在绣架前面的王倩,聚精会神地绣着一朵大红的牡丹,她眼前的那朵牡丹花,就像诗句中描写的一样,鲜艳美丽、精巧逼真,若是放在花园里,定会“引得黄莺下柳条”。
  针尖上的非遗
  3月8日,在西夏区解放公园的刺绣非遗工作室见到王倩时,她正聚精会神地绣着一幅作品,去年,她刚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六批项目(刺绣)非遗传承人,今年更忙了,忙着刺绣作品,忙着带徒弟……
  “刺绣是我国的传统手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将这项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王倩说,刺绣,也称绣花、针绣,以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古代称“黹”(zhǐ)、“针黹”。后因绣花多为妇女所作,所以又叫做“女红”。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绣花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绣花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绣花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
  具体到宁夏,同心县的刺绣久负盛名,王倩所传承的赵氏刺绣经历数百年传承、沉淀,发展至今,已成为西北刺绣中的优秀代表。
  传统手艺,有着无穷的魅力
  王倩学会刺绣,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从小就看着母亲刺绣,她绣花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看,看着看着就上手试,结果就迷上了这门手艺。”她说,自己好像并没有很刻意地去学刺绣,这种热爱,是受了母亲的影响,是骨子里就带着的“天分”。
  “好奇得很,但是刚开始绣不好,动不动就被针扎。”她笑着说,刚开始母亲不让她绣,怕她年龄太小,拿着针、剪刀之类的东西危险,但王倩执拗,或者说是太过喜欢,一有机会就偷偷地绣几针,慢慢地,母亲看她的确喜欢,就时不时教她一些针法,就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她学会了刺绣。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真的是很热爱,才会有今天的成绩。”她回想起儿时绣花经历中的一个细节,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因为绣花,手指头被针扎了一个小坑,她也不喊疼,还是一针一线地绣,母亲看到后直喊心疼,但最终还是阻止不了,只好给她做了一个布顶针,好保护手指头。
  如今已是非遗传承人的王倩,很感慨地说:“我国的传统手艺,有着无穷的魅力,走近它的时候,你会自然生发出这样一份执着的热爱。”
  耐得住寂寞
  但是光有热爱不行,刺绣的背后是无数的汗水和心血。
  就像小时候被针扎一样,除了肉体上的疼痛外,每一位“绣娘”还需要耐得住寂寞。在绣架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甚至一天,重复着基本相同的步骤,看着针线在织物上来回穿梭,其实是很枯燥的事情,“但当作品完成时,你就知道一切都是值得的。”王倩笑着说。
  的确,在她的工作室里,巨幅的牡丹图,细腻的人物肖像,还有大美的江山图,让人不禁感慨刺绣竟有如此魅力,如果站在远处看,你甚至会以为这都是油画作品。“这些刺绣作品看着漂亮,但绣一件真的很不容易。”王倩说,赵氏刺绣技艺成熟,华丽精致,在一针一线之间,要将“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融入作品之中。
  刺绣一件作品,要经过设计、选样、绘稿、选料、画图、上绣架、刺绣等等工序,还要用到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针法,实属不易,但最难绣的,要数人物。“人物之所以难,难在表情和眼神。”她说,人的眼神,透露着整个人的精气神,要用细细的丝线绣出这种精气神,极考验绣娘的手上功夫。
  传承的不仅是手艺
  说到人物,她想到曾经和母亲一起绣的作品——《金陵十二钗》。距离这件作品完成的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但如今说起来,王倩的眼睛里依然露出兴奋的光芒。
  “绣金陵十二钗时,你能体会到刺绣几乎所有的美,包括针法、色彩、人物的神态等等。当时为了绣好这件作品,真是下了大功夫。”王倩说,那三年的时间里,她们绣好了,又拆了,又绣好了,再拆了,就这样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地折腾。为了绣好每一个人物,她还捧起《红楼梦》原著,和母亲一起读了七八遍,付诸一腔热爱,用三年时间,才成就了之后她们最为满意的《金陵十二钗》作品。
  “其实每一件作品里,我都在传承,传承母亲的专注,传承她的热爱,也传承我们的传统手艺。”王倩说,她从母亲身上,看到了匠人精神,看到了热爱的力量,也看到了传统手艺的无限魅力。“即使在过去生活困难的年代,母亲也没有丢下她最热爱的刺绣手艺,她白天忙完家里的事之后,依然会在晚上的煤油灯下拿起针线。”
  王倩相信在那一盏昏暗的灯下,母亲是无比满足和快乐的。所以,今天她走进校园给孩子教会刺绣,也招收徒弟,她希望将精湛的手艺,以及一种热爱的品质、执着的精神,传承给更多人。  记者刘旭卓实习生王雯玥文/图
编辑:李文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宁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宁夏回族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工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自治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湖城春来气象新
    湖城春来气象新
    水天一色冰湖美
    水天一色冰湖美
    宁夏人物
  •  沈爱红:带着深情履职 带着问题研
  •  工程师杜银学:助力“铸造强国梦
  •  马慧娟代表——走村入户 探访民生
  •  王东新:履职映初心 服务暖民心
  •  “枸杞姑娘”陈晓燕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2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