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上海路边上高大的行道树。
春回大地,正是植树好时节。这段时间,银川市也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植树宣传活动。而说到植树,行道树是城市里最常见的一道风景,那你知道银川的行道树,有着怎样的“生长”史吗?
60多年前的行道树状况
3月17日,记者随意在银川的一些街道行走,看到街巷两旁的行道树,有些柳树芽已是很浓的鹅黄色,有些街巷已有浓浓绿意。如今的银川,随处可见站立笔直的行道树,而时间回到上世纪50年代前,就不是这样的情景了。
银川老园林绿化人王锡琳曾经主持参与多项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85岁的老人还记得他刚来银川市这里的样子。“1959年8月,我大学毕业来到银川,因为学的是造林学,所以走到哪儿,对哪儿的绿化就会特别注意。”他笑着说,当时银川的绿化,可以说是空白的,那个年代,人们的意识中还没有“城市绿化”这一概念。
他走遍了银川城,想寻找一些树木,也想着做个统计,但当时看到的情况是:唐徕渠以西不远处的银新南路(今黄河路)最东段有一些行道树,西门桥附近有几棵杨树,唐徕渠边上栽着老柳树,城区行道树很少,南门桥附近还有一棵松树,“因为城内树木少,所以这棵松树在当年看起来很特别。”
树少,风沙自然就大,许多老银川人都记得当时沙尘暴肆虐的样子,最厉害的时候,5米内见不到人,遮天蔽日。许多人还记得一句顺口溜:出门戴口罩,迎接沙尘暴。
绿化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银川的街道上,开始大规模种植行道树。《银川园林志》记载,1959年~1963年,银川市组建了专业的绿化队伍,从此之后,银川市的绿化工作,走上正轨。
王锡琳曾在宁夏农学院、宁夏农业勘测队、银川市园林局等多个单位工作,可以说他是亲眼看着银川的行道树一点点“成长”起来的。他说,1958年以前,银川市无专业绿化队伍,城市绿化工作由市政府建设科、市建设局负责,每年春季多组织群众性的植树造林,由于管理工作跟不上,树木成活率及保存率较低。银川市有了专业的绿化队伍后,1962年、1963年由绿化队负责建设了新小线林带,并组织群众营造了新市区纬六路林带,老城区营造了环城林带。但由于管理尚且粗放,形成树木分布不均,缺株严重,加之当时还没有统一的城市规划,绿地被市政建设侵占严重,城市绿化建设步伐缓慢,效益不大。
王锡琳对上世纪60年代银川绿化的变化记忆深刻,他还记得当时银新南路(现黄河路)两边的白杨树林带,“树木高大,从西门桥一直栽种到当时这条路的尽头”。在《银川园林志》也有这样的记载——1964年~1966年,银川市成立了城市绿化办公室,这一时期,重点绿化了银新公路(现黄河路),个别单位开始了庭院绿化,整建并扩建了中山公园、滚钟口风景区、北塔、西塔风景点,建立了专用苗圃地。
街道由绿化向美化发展
要说银川绿化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当时因为专业特长的缘故,王锡琳和当时银川市园林局的工作人员一起去北京、河北和山东等地引进绿化树种和花卉,这段时间,银川引进了玉兰、火炬树、毛白杨、河北杨等树种,还引进了万寿菊、金鱼草、一串红、茑萝、金盏菊等花卉。
另外,因为胡杨是盐碱地的优良造林树种,在这一时期,宁夏农学院园林系成立了胡杨课题组,攻克胡杨幼苗锈病,王锡琳和另一个讲师田乃祥两个人就跑到农场和苗圃去搞研究,经过三年的实验,最终成功攻克了难题。这些苗子最终种植在了月牙湖乡,成为防风固沙的良好林带。
而关于行道树,他说,当时政府提出了“路修到哪里,树种到哪里”的要求,所以银川新建城市道路两旁,基本都完成了绿化工作,这时候的行道树,也从原来的一行变成了两行。王锡琳一直参与行道树树种的实验和引进,都是比较稳定、耐旱、耐寒的树种,比如毛白杨、白蜡、新疆杨、国槐等,很多都是五年以上的大苗,成活率较高。“当时也增加了常青树和花灌木的结合,主要街道开始由绿化向美化发展。”
从“有啥种啥”到“统筹考虑”
这些年来,银川市行道树树种经历了从“有啥种啥”到“统筹考虑”的漫长过程。
记者从银川市园林管理局了解到,目前为止,银川辖区内的行道树,主要还是以乡土树种为主,常规行道树有二三十种,主要街道行道树有六七种,其中国槐最多,是银川市行道树中的骨干力量,树种除了国槐、杨树、柳树,还有榆树、毛白杨、河北杨等。
2003年以后,银川开始大量引进外来树种,之后经过长时间的培育,截至目前,已经有观赏海棠、山楂、丝棉木、银杏、梧桐、合欢、樟树、梓树、槭树等近百个树种在银川扎下了根,最近几年来,银川还引进了一些新树种,比如太阳李、欧美海棠、紫叶稠李、竹柳、高杆金叶榆等树木。
行道树的种植品种和方式,也都发生了巨大改变。银川市园林管理局一级调研员钟建元说,以前是“有什么种什么”,现在是“统筹考虑”,会从美化环境、遮阴蔽阳到减少噪声、固碳释氧等各方面进行考虑。树种的选择上,除了绿化、美观之外,还会考虑到交通安全,通过树种色彩的变化,使得景观带更具层次感,避免驾驶员的视觉疲劳。 记者 刘旭卓 实习生 王雯玥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