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衣舞者。
舞动。
黄河泥行为艺术。
近日,在银川当代美术馆,有一场奇妙的行为艺术演出。在一天的时间里,艺术家们与艺术品在时空里产生共鸣。
在土壤艺术家宋陈与声音艺术家叶破的行为艺术演出中,土地与舞动结合,声音与艺术装置结合,而在自然身体剧场携手古琴演奏家王玺的表演中,观众体会到了一种舞者身体的自由表达。
NO.1 古典与当代的完美结合
3月18日,银川当代美术馆特别邀请了自然身体剧场携手古琴演奏家王玺,在美术馆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内进行合作演出。
上午场位于5号展厅内,在艺术家张晓宇的《源·意象》所构成的场域中上演,有一种诗意的美感;而下午场则利用整个美术馆的长梯、缘廊等空间,舞者在其中行走、穿梭、舞蹈,在与观众擦肩而过间将观众领入作品的意境。演出作品《忘机》融合了现代舞的力量感与古琴琴声的悠扬,巧妙衔接了两种不同的表达语言,让观众沉浸其中。艺术家们通过身体的对抗,肢体的掌控以及心灵的释放,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一出古典与当代的完美剧场。
NO.2 用身体的舞动,与泥土互动
本次展期尾声,银川当代美术馆还特别邀请土壤艺术家宋陈与声音艺术家叶破共同为观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行为艺术演出。演出分别在5号展厅《黄河泥·河图》与6号展厅《黄河泥·鹏》作品前。
在宋陈的作品中,观众看到了她对土地的迷恋。她用身体的舞动,与泥土互动,那一刻,她迷恋泥土淳朴的质感和原始感,期待以这种特殊的表达媒介探寻世界的终极答案。而艺术家叶破以声音为媒介,试图通过与装置行为等艺术形式的结合将声音视觉化,在打动观众的听觉之外给予观众更多心灵的冲击。
NO.3 向身而动
自然身体剧场的主理人马特表示,在这次的表演中,他们采用了一种“向身而动”的舞蹈方式,向身而动即是以身体为原点,将思想、行为、表演回归最原始的本能状态。
马特表示,做舞蹈过程中会发现,大家经常在编排舞蹈,而不是在体会舞蹈,所以他们就想把舞蹈再交回身体,去探讨如何自然地使用身体,因此创立了“自然身体剧场”。
他介绍说,他们的剧场一共有两个板块,一是研究身体运动,如何自然地使用身体,比如说研究身体的骨骼,每个关节之间的运动,每块肌肉之间的发力,再比如研究身体的呼吸以及关于人体的各个方面。第二个板块就是关于作品的创排,就像作品《忘机》的最终呈现。
马特认为,在日常常见的舞蹈,很多舞者习惯于执行舞蹈程序,而不是由衷地去表达。所以,他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会了这个程序,然后把它忘掉,让身体回归一个自由表达的状态。
他介绍说,作品《忘机》,其实采用了一种后现代舞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新的尝试,“在演出过程中,需要收紧你的身体,让意识无限往远处延伸,有一种雕塑的美感在里面,但身体的律动却很自由……”
对此,古琴演奏家王玺表示赞同,他坦言,“忘机”即是忘掉动机,忘掉心机,“我们要忘掉身体程序化的模式和动作,我们最终不是去编排它,而是要由心而发,随心而舞”。
NO.4 一场泥土与心灵的深度连接
当天在现场,观众能感受到,土壤在艺术家宋陈的世界里,是可以像画笔一样作为一种表达的途径,就像土壤本身蕴含着一切的载体,拥有生长出一切的可能。
这次,在整个作品中,艺术家宋陈负责身体动态行为的部分,而艺术家叶破则通过声音的部分给观众做了一个心灵的深度连接,再加上静态场域装置的氛围,就形成了一个非常立体化的艺术概念的空间。
宋陈表示,表演时,当下的空间促成了一个连接,可能每个人的连接点或多或少有不同,也许是泥土、声音,也许是《河图》,也许是某一根柱子,或者是对土的一种尊重,甚至会启发孩子们对土的好奇心。而叶破老师的音乐,也可能会给某些观众带来与众不同的多维体验,“所以这种艺术形式我们可以继续再尝试,然后服务于我们的心灵和对人生终极智慧的理解”。 记者 冯元春 实习生 王雯玥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