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是我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扬黄扶贫集中安置区,在群峰叠翠,风光秀丽的罗山脚下,种植着万亩葡萄架,任谁也想不到,这里曾是宁夏生态环境最为脆弱、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带。
“最初这个地方是一片荒漠,走一路也见不到绿色,一刮风就有沙尘暴,但这两年环境已经大大改善了,通过大量种植绿色植被,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红寺堡区副区长苏达志对记者说。
红寺堡区地处北纬38°,自然资源禀赋丰富、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降雨量少、土壤透气性好、境内无污染源、常年无霾,是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带黄金区。自2007年开始发展葡萄产业以来,红寺堡区扎实推进葡萄全产业链发展,葡萄产业已发展成为当地第一大支柱产业,并助力移民脱贫致富。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19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896元。
红寺堡区发展葡萄产业不仅可以助力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生态环境效益也在日渐凸显。红寺堡区葡萄种植形成集中连片发展模式,葡萄基地与防护林网形成大面积绿色植被,有效增大地表湿度、降低风速、减少水土流失阻挡沙尘暴,在防风固沙、提高绿化覆盖率、调节区域环境气候等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
据了解,自1998年开发建设以来,红寺堡当地把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战略举措,加快生态林业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着力优化生态环境,构筑绿色屏障。20年来,红寺堡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24万亩,封山育林34万亩,保存林地105万亩,发展特色经济林种植1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0.33%,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