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泾源县泾河源镇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紧紧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目标,认真学党史、深刻悟思想、真情办实事、奋力开新局,着力做强五大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增强民生福祉,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壮阔实践中,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书写新答卷。
2020年,泾源县泾河源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584元,较2015年增长70.14%。该镇连续五年在全县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先后获得全区民族团结示范乡镇、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等多项荣誉称号,2020年被评为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十三五”规划“双收官”、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习党史 坚定信念跟党走
泾河源镇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区市县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会精神,精心谋划,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成立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宣讲团,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范围等内容。坚持把学深悟透党史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必修课”和关键环节,紧盯“必学篇目”,创新学习举措,丰富学习载体,镇党委班子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交流学、研讨学、谈话学、调研学等方式带领全镇党员干部以上率下学;村党支部、农村党员、离退休干部、流动党员通过集中学、读书学、微信学、宣传学等改进方式灵活学;镇机关通过“晨会学习制、实干学习制、坐班学习制”建章立制督促学,切实做到所有党员干部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同“为民办实事”紧密结合,努力做到以学促干、以干促学、学在深处、干在实处。
◆五大产业 助民增收迈大步
肉牛产业做大做强。推行“大集中、小分散”扩繁扩群养殖模式,种植饲料玉米15910亩、优质牧草1500亩。全镇牛存栏11253头,其中安格斯基础母牛3844头,达到50头肉牛以上养殖规模的养殖户有80余户,300头以上的养殖园区有6个,肉牛成为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龙潭村将草畜产业发展与助农增收相结合,全面推行政府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引领、金融保险支持、防疫体系保障“五位一体”发展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重点发展安格斯基础母牛和西门塔尔肉牛。截至目前,全村有养牛户206户,牛存栏2658头。
旅游产业巩固提升。泾河源镇自然禀赋和生态优势得天独厚,民俗文化浓郁独特,区位优势明显,先后发展了“生态游、民俗游、写生游、康养游”等多个旅游项目,以镇区为产业集聚地,依托生态文化、民俗风情、商贸集聚,发展旅游产业。西有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老龙潭景区冶家民俗村,北有二十公里旅游服务带和泾光村、河北村等旅游民宿的“后起之秀”,东有清澈秀美的泾河自然风景,南是千亩沃野良田,留住了青山绿水,也留住了乡愁。形成了生态为主、建设夯基、规划有序、产业集聚的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共培育农家乐148户,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收入1000万元。
林草产业转型升级。泾河源镇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全面落实固原市“四个一”林草产业发展决策部署,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新路子,因地制宜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群众发展,提高土地附加值。2017年以来全镇人工种植刺五加等山野菜900亩,套种黑果花楸和金丝皇菊1900亩,纯种金丝皇菊500亩、黑果花楸2300亩,种植优质牧草1800亩、芍药700亩、蜜源植物1200亩,精准造林7000亩,为群众创收2000余万元。
中蜂产业稳步创收。培育养殖大户5个、骨干25名、中蜂养殖户206户,中蜂存量4780箱,不断提升农户标准化、科学化养殖水平,年产蜂蜜2.8万公斤,产值达458万元。
商贸流通拓展延伸。泾河源镇坚持产城融合、产城协作、产城互补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发挥商贸流通区位优势,扩大服务规模,完善服务措施,提升服务水平,投资3600余万元建成综合农贸市场,逐步对老街道、商贸街、农贸街等三条街道的业态实施分类经营和管理。老街道按照餐饮美食一条街予以培育,商贸街按照文旅产品创意、零售一条街予以打造,农贸街按照批发、农产品集聚一条街予以配套。同时,积极争项目、争资金、争企业,先后引进大田新天地、腾筠源饮品、哈牙豆业等企业,目前共集聚企业及商铺300余家,年产值6000余万元。
◆环境治理 铸魂塑形靓家园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压实法治政府建设主体责任,坚持把稳定作为第一要务,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镇和“平安泾河源”建设,不断巩固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群众安全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社会大局安定有序。通过“多网合一”网格化治理模式,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治理高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深化乡村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进一步加大信访矛盾纠纷调解力度,调处化解矛盾纠纷912件、办结各类信访件73件,办结率100%。深入开展扫黑除恶、禁毒专项斗争,有效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有效防止了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以生态建设和幸福农家“123”工程为抓手,聚焦问题短板,狠抓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新建卫生厕所872户,改水改厕1315户、改厨1521户、改造“两园”2021户,打造幸福农家1535户,全镇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底色更加厚重。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两山”发展理念,严守“三区三线”空间规划,所有养殖园区和企业基本实现了绿色、环保、无污染。严格落实“河长制”,坚决治理河道及岸线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四乱”问题,泾河流域断面水质均达到国家标准。修复生态湿地30万平方米,泾河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稳步推进。
◆聚力民生 化解民忧增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控辍保学工作力度,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全部入学,贫困代际传递全面阻断。卫生事业全面发展。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机制,实现大病个人自费当年累计不超过5000元,开展免费体检4000余人次,办理慢性病救助卡600多人,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后顾之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镇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18周岁以上人员第一剂次新冠疫苗接种率80%以上,初步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免疫屏障”。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配套了“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文化休闲广场”等一批基层文化阵地,举办了“扶智扶志促脱贫,文明乡风促振兴”等一批文化惠民活动,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村风民风明显好转。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持续扩大农村低保救助范围,全镇享受低保人员1860户2517人、残疾人“两项补贴”457人、农村“五保”66人,累计发放各类救灾、救助资金556万元,常住人口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100%,“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简政便民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完成“五办四中心”机构挂牌、办公设施设备配备及转隶人员岗位安排,搭建统一指挥平台,实现“多网合一”。 根据基层工作实际,制定“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审批服务事项目录和“六个清单”,以为企业和群众办好“一件事”为标准,建立和完善适应基层实际的办事指南和工作规程,进一步提升了审批服务效能。实行“集中办公、公开办事、规范操作、限时办结”运作模式,各村全部建立“六到家门口服务站”,实现了零距离服务群众。
◆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启新程
泾河源镇立足现有资源优势打好“乡村旅游”牌,实现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好乡村旅游“新路子”,鼓起群众致富“钱袋子”,助推泾河源旅游高质量发展。泾河源镇自然禀赋和生态优势得天独厚,民族风情浓郁独特,区位优势凸显,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成吉思汗屯兵避暑的凉殿峡、神奇秀丽的老龙潭、百泉响琴的小南川,是六盘山国家级风景旅游区核心门户,也是天然氧吧和避暑胜地。近几年来,泾河源镇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相关厅局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立足“文化旅游生态乡镇”定位,打造宜游、宜商、宜居、宜业的“四宜小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产城融合发展不断推进,助推泾源全域旅游发展。泾河源镇先后跻身全国重点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01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泾河源镇冶家村入选中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最美乡村旅游模范村”和“金牌农家乐”等称号。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以旧补旧”的建设思路,依托泾河源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目前,泾河源镇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契机,从旅游休闲主导产业招商、人才引进、融资支持、奖励补助等方面入手,以冶家村为中心打造集观光、体验、休闲、娱乐、康养等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小镇,创建采摘园、观光体验园、啤酒烧烤园,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在积极争取资金支持,着力加强基础建设,完善配套设施的同时,补齐农家乐经营的短板,创建5星级农家乐,通过流量聚集,变资源为流量,变流量为粉丝,变粉丝为游客,变游客为“旅居者”,进一步释放泾河源文旅特色小镇潜力。以积极开放姿态,加强与国内全域旅游领域知名智库合作,为泾河源镇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充分挖掘本土人力资源,合众智以兴产,兴特色以养人。依托冶家村旅游协会举办培训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手工艺制作及乡村旅游、乡村振兴专题培训,推动旅游休闲区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服务优质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策划组稿:韩进仓 陈志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