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宁县以“以工代赈”项目为抓手,大力推促乡镇谋划申报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不断推行两种赈济模式的实施,通过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解决群众出行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更为便捷;通过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壮大产业链,更多群众有了在家门口务工的平台。
新堡镇坚持从群众利益出发,以群众受益为目标,以精准实施为抓手,目光齐聚劳务报酬“靶心”,主动发力、集中精力用好管好“及时雨”“雪中炭”,积极吸纳当地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在项目内务工,解决就业,增加务工收入。针对弱劳动力、半劳动力等就业困难群众量身定制岗位,确保充分发挥“赈”的效益。不仅让群众在家门口挣钱,还让群众学会一技之长。
“刘营村基础设施2023年‘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期间,镇村两级联合施工单位开展了‘以工代赈’政策、建设安全质量教育、常用施工技术、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培训7场次,累计培训人员超50余人次,力争让村民从‘力工’变‘技工’,从‘零工’变‘常工’。”新堡镇党委书记白斌说。
谈及村里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曾在外地打工的刘营村村民刘天仓说:“外面再好,都不如家乡好。现在家门口的工作收入也不比外地低,还能建设自己的家乡。”
大战场镇围绕村庄道路硬化项目、“以工代赈”项目硬化村级道路11.58公里,改善群众出行条件的同时使村道更加整洁。徐套乡立足于村道路年久破损失修、入户道路未硬化、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功能不完善、环境卫生脏乱差等影响村容村貌的实际问题,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有效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2023年全县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7个,争取到位中央资金3285万元,涉及总投资4720万元。截至目前,项目实施已带动312人参与务工,对250人开展了劳动力技能培训,发放劳务报酬500余万元。”中宁县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马玉燕说,他们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促“以工代赈”项目谋深谋实。同时,按照“就业带着项目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多不多、群众就业需求大不大、发放劳务报酬比例高不高等,作为谋划储备项目、编制建议计划的首要标准,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强化产业基础,促进群众就业,稳定群众增收来源,不断激发群众务工的积极性,用双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全媒体记者 梁旭强 谭勋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