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首页 > 宁夏人物
返乡博士在“白茫茫”土地上播下希望
时间:2023-05-19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盐碱地治理和利用,我们一直为之努力的事业终于得到认可,干事的信心更足了。”连续8年坚持在盐碱地种植藜麦改良土壤的吴夏蕊说。
  吴夏蕊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长大的,在她的记忆里,家乡的土地白茫茫,寸草不生。吴夏蕊就读河海大学农业水土工程专业时曾萌生一个想法:“有没有可能不通过改土改水,而是通过种植作物来改良和利用盐碱地,投入低又治本?”
  从本科到博士期间,吴夏蕊查阅了大量古籍和文献,她的想法有了初步的理论支持。2013年,她接触到了被誉为“植物黄金”的藜麦,其营养价值高且耐旱、耐盐碱。“我当时就想,家乡的盐碱地能不能种植?”吴夏蕊回到宁夏采集多处土壤样品,对比原产地气候,在实验室试种,并进行品种初选。
  2015年,博士毕业在高校当了8年老师的吴夏蕊辞去工作,带着她的团队返回家乡,成立了宁夏绿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决心用藜麦改变家乡的土地。
  “在盐碱地种植藜麦的过程特别艰难。”吴夏蕊说,一种新作物从种到收,需要设备、管理、病虫害防控等多方面的配套支持。最开始他们只试种了10余亩土地,没有合适的农机,他们就和村民在田间自己动手一粒粒播种;没有种植数据可参考,三伏天他们顶着烈日在田里查看记录……
  “第一年试种,就是想看看藜麦在不同气候的大田里能不能活。没想到结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有两个品类长势良好。”吴夏蕊说,经过一年的摸索,团队初步掌握了种植方法。
  吴夏蕊开始逐步扩大种植面积,但是常年种植玉米、小麦的村民并不看好藜麦。试种第二年,快到收获时节,当地遭遇一场大暴雨,藜麦不耐涝,500多亩地颗粒无收。
  一年的努力一夜之间付之东流,吴夏蕊站在田边大哭。“哭,不是因为绝收,而是满心的期待落空,不管什么原因,在村民看来这地种不成藜麦。”她说,当时没人理解,很多人劝她放弃。
  憋着一口气,吴夏蕊选择擦干眼泪继续干。她开始对下一步的科研和产业化进行反思,跳出家乡进行多地推广,调整作物管理模式防控灾害,研究灾害后藜麦杆作为饲草的可行性。
  目前,吴夏蕊和团队在宁夏大武口区、平罗县、沙坡头区等县区的盐碱地试验田成功培育出适宜本土生长的藜麦菜、藜麦饲草等新品类。“不管有多难,这些年科研的脚步从未停止。在公司搭建实验室的基础上,他们加强和科研院校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她说。
  除了示范种植,吴夏蕊还带动农户一起种。为了让农户放心种植藜麦,吴夏蕊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服务,并签订回收合同。目前,吴夏蕊在宁夏已种植盐碱地面积达2900多亩,带动农户1100多户,种植户每亩收益增加1000多元。“种藜麦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收入,农忙时还能就近打工。”石嘴山市平罗县渠口乡交济村村民关玉梅说。
  “我们种植藜麦的初衷,是为了找到一种适合在盐碱地生长,还能改良和利用盐碱土壤的作物,并不只是为了种植一种新型作物。”吴夏蕊说,他们已经将藜麦种植技术推广到江苏、新疆、四川等省区,并形成销售渠道。现在她的团队培育出的第四代藜麦品种,更抗倒伏,更耐盐碱,产量也更高。
  “我希望用掌握的知识技术去改良和利用更多的盐碱地,让更多农户种植新品种增收。现代化农业未来可期,希望更多青年人才投身农村,发掘优质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吴夏蕊说。
编辑:李文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金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宁
  •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 做好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S50海原至平川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宁夏:黄河两岸田美如画
    宁夏:黄河两岸田美如画
    水美城更美治水更“智水”
    水美城更美治水更“智水”
    宁夏人物
  •  王刚 :让农民当“甩手掌柜”赚好
  •  让宁夏“质数大米”火遍中国
  •  汪威:立草为业 在乡村振兴中贡献
  •  王学武:从“笔杆子”变“泥腿子
  •  汪威:在“乡村振兴”中书写青春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1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