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药、浇水、控温……在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沙坡头区镇罗镇,1.3万余亩蔬菜大棚成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农业工厂,现代化设施设备在各大棚内各司其职,按部就班完成各项操作。这些“云端”种植手段和智能农机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固有形象,让他们享受到了“数字红利”。
今年3月,正值春耕关键时期,位于沙坡头区镇罗镇的宁夏普天瑞农育苗基地利用现代化设施设备开始了春天的第一次“深耕”。
“现代农业必定是高效农业,种菜照样有前景。”宁夏普天瑞农育苗基地负责人李凌海说,去年10月,基地安装了智慧农业大数据云平台系统,通过数控设备实现了科学、精准、智能化管理。
“这些传感器负责收集温度、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等各种数据,并传输到控制室电脑系统中,对比人工预设的植物最佳生长参数,从而调节大棚内的温、光、水等,保证种苗生长环境处于最佳。”指着棚内的传感器,李凌海说,以前大棚育苗全凭经验、靠感觉,很多东西是“模糊”的。现在通过智慧农业监控云平台,大棚温度、湿度均保持在作物生长的最佳区间,提高了种植效率。
近年来,数字化浪潮为乡村产业振兴打开了新的空间。从全天候监测气象、土壤、温湿度提升种植水平,到专家远程识别诊断病虫害、推荐优选用药方案;从智慧系统对人员、农资、设备等进行精细化、数字化管理,到线上拓宽农副产品销路……数字技术贯穿农作物耕、种、管、销各环节,推动了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使农业生产更精准、更高效,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除了产业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沙坡头区迎水桥镇何滩村,一面长达百米的手绘文化墙,成为村里的文明风景线,也吸引城乡群众驻足观看、拍照留影。其中一面以红色历史、乡村振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题,画作绘制精美、构思巧妙,长征精神、雷锋精神、井冈山精神等中国精神谱系跃然墙上。
乡村振兴,文化是魂。我市越来越多的乡村着力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优势,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加快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将文化产业融入乡村经济发展中,从文化软实力上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其中,沙坡头区充分整合全民健身中心、雷锋纪念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文化阵地资源,有序有力推动辖区11个乡镇、198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198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体育健身器材、农家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已实现全覆盖。
喜看中卫大地,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眼下,一幅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也正步履铿锵地扎实迈进。全媒体记者 房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