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家一户的散户养殖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从“小散乱”到标准化养殖基地……中宁县鸣沙镇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标准化养殖园区建设,通过建立村、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养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近日,记者走进鸣沙镇薛营村养殖园区,一排排现代化的标准羊舍引人注目,干净整洁的圈舍内,一只只毛色顺亮、憨态可掬的羊儿正在津津有味地享受着“早餐”。工作人员正在忙着打扫羊舍,投喂饲草。
“以前,我们村群众都在自己家里面搭个小圈棚养殖,不仅不卫生还育不肥,卖不上好价钱。”鸣沙镇薛营村党支部书记王晓刚说。
今年来,鸣沙镇积极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97.9万元,实施肉羊“出户入园”养殖园区建设项目,该项目在薛营村建成占地414.33亩的养殖园区,进行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我们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争取项目建设了占地410多亩的养殖园区,已建成标准化圈棚24座,目前存栏3100余只,其中村集体建设圈棚4座、企业20座。”王晓刚说。
据了解,鸣沙镇“出户入园”养殖园区建设项目自今年6月份开始建设,目前圈舍建设已完成,相应的基础设施已配套到位,首批3000多只湖羊已顺利入住。
“养殖园区建设初期,为进一步调动农户参与的积极性,村‘两委’将政策红利有倾向性地辐射到更多脱贫户、监测户等群体,吸引本村13户脱贫户、监测户每户贷款5万元投入养殖园区建设当中,贷款利息、本金均由村集体偿还,同时每户每年还可获得3000元分红,以小产业发展撬动共同富裕的大杠杆。”王晓刚说,他们继续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园区存栏量到1.5万只,平均每年给村集体和农户带来收入200万元至300万元,并持续发展“苜蓿种植+饲草料储存+肉羊养殖”上下游闭环发展链条,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动力。
随着薛营村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专业化、科学化程度逐渐提高,也吸引了不少企业入驻。中宁县泰盛洋农牧有限公司以每亩260元的价格,在薛营村流转土地40余亩发展养殖产业,目前该公司湖羊存栏达1000多只,也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近务工的机会。
“鸣沙镇政府在路、水、电等方面给了我们养殖场最大的支持,同时为我们解决了20万的低息贷款。”中宁县泰盛洋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盛占全说,他们固定每月用工量3人,旺季用工量可达到十几人以上。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些年,鸣沙镇不断推进养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为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推动形成产业兴旺、村民增收的良好局面。全媒体记者 梁旭强 谭勋泽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