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落日,诉说着中卫不断发展的足迹。
大漠孤烟,见证着中卫日新月异的征程。
这里有一幅幅和谐美好、欣欣向荣的画卷:广袤田畴,农业经济上演“动力变革”,沃野刷新“绿色底色”;工业经济绘出“昂扬曲线”,区域发展空间释放;项目现场,施工建设按下“快进键”……
这里有一份份人民满意、生机勃勃的答卷:从2004年建市至2023年年底,中卫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建成全国首个“万卡级”智算基地。数字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算力分指数全国排名第八、西北排名第一。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新材料产业产值达350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8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7.3万亩。奶牛存栏15万头,肉牛饲养量56万头。枸杞产业综合产值156亿元。文化旅游提档升级,全年接待游客首次突破千万人次大关,达到1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8亿元……
透过一串串数字、一段段文字、一幅幅画面,让中卫大地和中卫儿女们骄傲、铭记乃至憧憬的画卷,在这里次第铺开。
回望过去,令人振奋;展望未来,豪情满怀。
近年来,中卫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聚力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发展的产业新格局,锚定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聚焦“岗位、学位、床位、车位、厕位、梯位”等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下功夫、用力气,实现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人民安居乐业,谱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春日的清晨,暖阳照耀着中卫大地,走进美利云中卫数据中心储存机房,一排排两米多高的机架,机器正“嗡嗡”作响,密密麻麻的硬盘不断闪烁着绿色微光,这些正在运作中的“最强大脑”正是中卫转型发展的生动写照。
2004年建市后,中卫市更加注重工业经济发展,全市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展方向,在推进工业“调结构、转方式”转型发展道路上砥砺奋进。一批小水泥、小炼铁、小化工等落后项目先后被淘汰,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沙漠,不毛之地的代名词,但中卫人巧用资源,实现了“向上”收集转化金色阳光,凸显经济效益,“向下”改造浩瀚沙漠,收获绿色效益,中卫光伏产业让阳光落地生金,其庞大的“军团化”阵营已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巧用资源、点沙成金,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推动中卫工业发展的新引擎。
随着隆基硅、协鑫、华创风能等新能源制造企业的落地,中卫目前已形成工业硅—单(多)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电站开发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为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2013年开始,在整合自身电力、土地、资源、政策等优势后,中卫市采取“前店后厂”模式开始打造宁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西部云基地。如今,基地数据中心建设、骨干网络升级、配套设施完善等有序推进。高标准运营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美团三期、联通二期等4个数据中心建成运营。新增标准机架2.3万架,增长52.2%。数字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云计算产业已成为中卫转型追赶的重要引擎、创新创造的重要源泉。
“中卫将来不仅仅是云计算的数据中心,也会成为工业制造、媒体等行业的‘大脑’,会成为中国的‘大脑’。”
在中卫举办的首届云天大会上,宽带资本董事长田溯宁作主旨演讲时说:“曾经的戈壁荒漠,如今建成世界瞩目的云计算基地,我们看到了中卫决策者寻道图强的气魄和信心。”
如今,西部云基地云集了亚马逊AWS、奇虎360、美利云、浪潮、美团和三大运营商等200多家云计算及配套企业,“变沙漠戈壁为创新热土”获国务院通报表彰,被评为“全国最适宜投资建设数据中心的城市之一”。
除此,中卫目前已聚集了天元锰业、锦宁铝镁、中化锂电池等骨干企业,形成了锰基、铝基、锂电池等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全市工业产业发展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壮大。数据显示,2004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为47.2亿元,而2023年仅新材料产业产值就达到350亿元,数字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两项就为建市初工业总产值的近10倍。
农业产业特色突出 乡村振兴步履铿锵
百业农为先,农兴百业兴。
每年金秋时节,中卫大地稻谷金黄、瓜果飘香,沃野千里、“丰”景如画,欢乐洋溢在人们的脸上。
20年的凯歌壮志,20年的风雨兼程,中卫人民艰苦创业、砥砺前行,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繁荣发展,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数据显示:2004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9亿元;202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5.83亿元。
——粮食综合产能持续提升,粮食安全“压舱石”更加稳固。截至2023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8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7.3万亩。粮食种植面积191.5万亩,产量69.4万吨。
——截至2023年,中宁枸杞种植面积18万亩,干果产量2.6万吨,综合产值突破140亿元,品牌价值达198.19亿元,农民人均来自枸杞产业的可支配收入达4000元。
——“沙坡头苹果”荣登中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作为宁夏苹果主产区,中卫市苹果栽培面积18.7万亩,建成自治区级优质特色苹果示范基地11个,培育了弘兴达、南山阳光、沙坡头果业等龙头企业10家,已形成以沙坡头区永康镇、宣和镇为主的南山台苹果产业带,当地种植的苹果品种包含富士、金冠、元帅等(系)30余种,已建成2个万亩苹果专业镇,20个千亩苹果专业村,9个自治区优质苹果示范基地。
——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快。中国(宁夏)良种牛繁育中心建成投用。麦垛山现代奶牛养殖基地等12个现代农业项目加快推进。截至2023年,奶牛存栏15万头,增长15.4%。肉牛饲养量56万头,增长5.7%。
……
如今,中卫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图景正一步步从蓝图变为现实。
城乡建设谱新篇 安居乐业梦成真
观大漠星空,览黄河盛景,顺天时地利,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们将中国人善于创造奇迹的基因发挥得淋漓尽致,让沙与水精巧结合,布局出一座宜居、休闲、生态美的沙漠水城。
中卫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面积1.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8万人。近年来,中卫先后获得“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亚洲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城市”“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等多项殊荣,2014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提起这座沙漠水城,就不得不提——治沙。
中卫曾是风沙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黄沙掩埋农田、侵蚀黄河……沙漠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2.7%。这里干旱少雨,年均降雨量仅为187毫米,年均蒸发量却高达1980毫米,是降雨量的10倍多,长期处于荒漠化威胁中。“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卫县,县城之外不到5公里就是漫天的黄沙。”对于当时的情景,杨富国在他所著的《风雨沙坡头》一书中做了详细描写。
那时候沙坡头的环境到底有多恶劣呢?当地经常饱受风沙折磨的人们调侃说:“早起一推门,推不动,沙给堵了。再开个门,没几天,又堵了。沙丘齐墙高,顺着沙丘就上房顶了。”这是沙坡头“前世”的真实写照,也是世界沙灾的真实写照。
多年来,在一代代治沙人的不断努力下,通过实践探索出的草方格治沙技术和“五带一体”防沙固沙体系,中卫治沙工作取得瞩目成就,被誉为“沙退人进的世界奇迹”,中卫获得“全球环境保护500佳”称号,麦草方格治沙法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世界防沙治沙贡献了“中国经验”“宁夏智慧”“中卫模式”。如今的中卫早已是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先后成功举办了丝路环球旅游盛典、全国导游大赛、世界沙排巡回赛等国内外知名赛事。
中卫,绿色正向着沙漠一步步延伸,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更多空间:
——全市建成区面积由2006年的32.7平方公里增长为2023年的79.5平方公里;
——城市绿地率由2006年的12.42%增长为2023年的37.4%;
——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006年17.61%增长为2023年的41.08%;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3.44平方米增长为2023年的17.01平方米。
……
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曾忧“被沙吞”,如今“踏沙行”。航拍镜头下的中卫,花草摇曳、流水潺潺、林木环绕,尽显“塞上江南”景观,城在绿中、水在城中、水绿环城的绿化生态体系已初步建立。中卫亦将奋楫笃行,乘风破浪,让这座城市更加宜居宜业。
民生福祉稳步增进 民生答卷温暖人心
走进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完善的基础设施令人眼前一亮。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共计建设实训教室21个,配套功能室6个,宿舍楼设计宿舍130个,可满足780名学生住宿。
“项目的建设改善了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产教融合基地应用环境,提升了专业实训教学和学生生活条件,补齐了学校基础设施短板,为中卫‘云天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办公室主任梁旭煜说,市职业技术学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已于今年9月完工并投入使用。
近年来,中卫市委、市政府紧扣发展所需、民心所盼,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数据显示,2004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91所,2023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08所,教育改革提升初见成效。如今,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0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5.2%、100%和95%。中卫市被教育部认定为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市。2004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6所,其中二级综合医院4所,二级中医医院3所。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02个。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复审,中卫市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
体育赛的举办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2023年,中卫成功举办自治区第十六届运动会暨首届残特奥运动会。
“那时候我们出门锻炼,根本就没有什么健身步道,小区里也没有健身器材。”72岁的市民邹占兰感慨:“如今可是大不一样了!”
全市体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目前,全市建成中卫市田径场、中卫市运动广场、中卫市射击馆、中卫市五馆一中心体育公园等场馆(地),体育场地总面积达31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7平方米,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率达100%……
不仅如此,中卫市聚焦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施城乡低保“扩围增效”、高龄津贴“提标扩围”,加大困难群体临时救助力度,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聚焦“一老一小”重点人群,投资完成海原县中心敬老院等9个项目,改造护理型床位433张,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853户。建设市、县级“枢纽型”未保中心2个,打造乡镇“节点型”未保工作站34个,规范村级“末梢型”儿童之家452个,构建了基层未保工作新模式。2023年共发放各类救助金6.3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3.6万人。
数据显示,2004年中卫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17元,消费支出5393.2元。而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34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66 元。
……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年,中卫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厚植为民情怀,尽心竭力增进民生福祉,办好一批“小切口、微幸福”民生实事,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帆悬风正今又是,勇立潮头唱大风。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站在新起点,中卫将积蓄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以奋进之姿奔跑在高质量发展跑道上。全媒体记者 马进军 张秀 吴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