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人才振兴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多举措识好、育好、用好、护好农村实用人才,发掘和培育了一批本土特色浓厚的“土专家”,全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显著增强,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农村实用人才成为推动“三农”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2万余人。
“坐果以后再疏果,掐掉边花,拉枝不建议全拉,果园可划分区域发展林下经济,通过生态链增加收入……”近日,沙坡头区自然资源局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林业工程师赵顺山走进沙坡头区永康镇永乐村苹果种植基地,实地指导果农做好果园管护工作。
“以前老果农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果树管理没有统一方法,培育的果品质量很难达到商品化程度,规模上不去,销路打不开。”沙坡头区永康镇永乐村果农何刚说,自从村上组织大家参加果树管理技术方面的培训会后,果农的管理技术逐渐提高,果品质量有了较大提升,销量也逐步向好。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厚植人才成长“沃土”,我市扎实推进制度保障、人才培育、业务指导、活动组织,持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训形式。围绕促进“六特”产业发展,我市统筹各类农民培训项目,分类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全市现有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基地11个,建成农民田间学校21所,审核认定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实操基地14个。2023年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14期,培训人员950名。
“今年,我们继续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围绕支撑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聚焦大豆玉米提单产、粮油保供等完成培训600人左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陆和建说,他们还组织19名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参加四川蒙顶山合作社发展培训学院乡村振兴人才培育项目等,为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提供人才保障,积蓄人才力量。
近年来,我市坚持“政策引导、协调联动、就业优先、增收导向”和“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落实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定政策,2022年至2023年累计取得高素质农民职称的有51人。落实国家、自治区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政策,以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为依托,创新“公立农民培训机构+农业科研院所+田间学校+农民”等模式,累计建成农村创业创新基地15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721个、家庭农场1459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2家。
在农村实用人才服务需求方面,我市结合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基地、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建立技术人员包片的网格化服务机制,推进形成一个产业一个专家服务团队的模式。据统计,2023年以来,市、县(区)农业技术人员开展生产技术指导服务99次,开展绿色标准化生产新技术和农业新品种试验示范60余项,带动农民1.3万余人。培训指导合作社、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人才3400余人、枸杞和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人才1000余人。 (全媒体记者 汪文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