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服务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前沿阵地,不仅反映了改革发展的方向,也回应着群众、企业的需求和期待。近年来,惠农区聚焦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做法,坚持“改革有力度、服务有温度、审批加速度”的工作思路,推动落地一批便民惠企优质改革举措,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助推营商“软环境”变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建立“跨省通办”联盟 构筑无缝协同“服务链”
“之前看你们宣传跨省通办,我还怀疑呢,没想到,竟然是真的,非常感谢,省得我两地来回跑了。不得不说,现在的政务服务真是便利、高效啊!”宁夏利同装卸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江先生拿到创业担保贷款后,由衷地称赞道。
如今,惠农区政务服务中心异地也可以帮办代办创业贷款,在惠农辖区的创业者可以不受户籍限制,在创业所在地创业贷款担保机构或妇联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减少了创业者的办事流程与时间。
今年以来,惠农区审批服务管理局着力破解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等痛点难点问题。3月份,该局以线上视频会议的形式,与山东、甘肃、四川、山西、江苏等9省23个县(市、区)政务服务机构签订跨省通办联盟合作协议,合作事项涵盖开办餐饮、超市、宾馆、药店等30个“套餐办”事项,打破地域阻隔和部门壁垒,建立多事项“异地帮办、远程受理、属地审批、就近取证”的全新“套餐办”服务模式,真正实现了“数据跑路、快递跑腿、群众坐等。”
惠农区审批服务管理局持续扩大惠农区政务“朋友圈”。今年7月,与全国106个县(市、区)签约组建“跨省通办”帮办代办“百县王牌军”,推出“王牌帮代办员”品牌服务;8月,与北京一窗通服务平台协商签订26省140个县(市、区)《一窗·全国跨省通办联盟合作计划书》,健全完善异地收件、问题处理、监督管理、责任追溯等工作机制,推进实现“跨省通办”事项全程网办,最大限度降成本、减流程、减时间,让联盟内的各省企业和群众“进一扇门、办跨省事”。
推行“十二办”模式 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
今年以来,惠农区“跨省通办”工作成效初显,截至目前,共办理异地核发居民身份证、户口迁移、异地就医备案等高频“跨省通办”事项1164件,“跨省通办”工作被国家发改委官网推广。
今年以来,惠农区不断升级利企便民服务,推出“十二办”政务服务新模式,以实策实举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惠农区推行“标准办”“集中办”“一窗办”“简易办”,组织30个部门(单位)完成“四级四同”政务服务事项承接和录入,实行956项政务服务标准化、编码化、信息化管理;将218项行政许可事项划由惠农区审批服务管理局集中审核,在审批综合窗口推行“一窗受理”,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模式,打造“政务超市”综合窗口服务;将“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清单拓展至40个。同时,简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环节,精简审批材料,压缩审批时限,针对不同投资项目分别设定办结时限,配套优化措施,使项目审批再加速。
“工程项目审批全流程报建材料减少60%,环节减少30%,投资项目审批时限最长80个工作日,最短9个工作日,为群众提供了简易、快捷、便民、公开的政务服务。”惠农区审批服务管理局局长郭爱萍说。
此外,惠农区开展“帮辅办”“暖心办”“跨省办”,组建帮办代办队伍,为办事群众提供业务引导、助残敬老等“一条龙”服务,提供双休日开放、“政证快”免费邮寄服务等便民服务,公安窗口推行365天×24小时全天候服务;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提供“一对一”“点对点”帮办,用活审批绿色通道、定制审批等重点项目服务举措;与106个县(市、区)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跨省通办联盟,推行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让群众享受暖心服务。
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宁夏在线审批与公共服务系统等平台,实施“线上办”“免证办”“智慧办”。梳理惠农区“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网办率达88.5%;推广电子证照数据共享,对“零材料”“一证(照)通办”事项实行纸质证照“免提交”、申请表单“免填写”;在办理现场设置自助触控查询一体机和智能终端机,实现简单审批事项自助办结。
此外,对现场预约符合条件的做到“当场办”,从资料提交到领取证照,全程不超过2小时;对基本条件具备、主要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程序,但非必要条件不满足的实行“承诺办”,由申请人作出承诺后,窗口先予受理并当场一次性告知需要补齐的材料、时限和超期补齐处理办法,让群众“少跑腿”。
截至目前,受理各类综合事项39525件、容缺服务3000余件,提供各类帮办代办服务15000余件、告知服务8000余件,双休日、节假日预约服务3300余件、延时服务2700余件、百姓快递2200余件,即办件当场办结率、审批准确率和满意度均达100%。
“‘十二办’只是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的一种方式,我们将拓展更多的办理方式,以‘多办’推进工作落实落地落细,在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瞄准政务服务发展目标任务,持续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转换。”惠农区审批服务管理局局长郭爱萍表示。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接诉即办 架起政群“连心桥”
“您好,这里是惠农区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一通热线电话,犹如搭建在群众与政府之间的“连心桥”。电话接起来,畅通的是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沟通渠道,解决的是百姓急难愁盼的合理诉求,连接的是群众心中的大事小情,传递的是政府为民服务的诚意。
“12345,有事找政府。”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今在惠农区,这句话已深入人心。
今年,崔先生和8位工友在某公司承包的工程负责搭建车间,该公司拖欠了16万元工资一直没有支付,没有办法之下,崔先生拨打12345政务服务热线投诉。工作人员接到崔先生的诉求后,及时派发工单至承办单位惠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该局即刻通知惠农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局尽快协调处理及前往工程点核实问题。经核实,情况属实,在惠农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局的督促下,该公司在5个工作日内结清了拖欠的工人工资。“拨打12345服务热线,相关部门很快作出答复,问题也很快得到了解决,真的是太好了。”崔先生说。
惠农区把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作为“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为民服务办实事”的主阵地,落实接诉即办制,大大提升了民生疑难问题的协调解决质效。同时,惠农区打通现有政民互动渠道,集咨询、服务、救助、信息汇集分析、协调督办为一体,形成统一接收、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统一督办、评价反馈的业务闭环,实现政府热线建设集约化、管理扁平化、服务标准化、调度在线化、督办权威化的目标。自今年推行接诉即办制以来,惠农区受理工单5673件,已办结5534件,正在办理139件,按时办结率达97.55%,群众评价满意率达93.52%。
“我们把12345政务服务热线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政风行风的监督仪、部门形象的展示窗,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和办理质量,努力满足群众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更多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用工作勤奋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惠农区审批服务管理局副局长丁薇表示。
打造企业服务工作站 推动精准服务“零距离”
“您申请的材料中缺少股东出资信息表,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信息表邮寄至我单位。”近日,在惠农区政务服务中心企业服务工作站开办窗口,工作人员向宁夏天长民爆器材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马向军说。
该公司在办理股权变更手续时缺少相关材料,但公司股东均在外地无法及时提供。经审核,工作人员启动“容缺受理”程序,及时为企业办结了该次变更业务。“多亏了咱们推出的‘容缺办理’模式,让我及时办结了变更业务,我不用再一趟一趟地来回跑了。”马向军高兴地说。
今年以来,惠农区政务服务中心与惠农区多个部门合作,成立了企业服务工作站联盟,整合了发展改革、工信商务、金融信贷等多部门多领域涉企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办事接待、政策推送、宣传展示、现场观摩、政务服务、招商引资、金融信贷等业务的“套餐式”服务。
同时,依托宁夏政务服务网和“我的宁夏”App直办帮办,实现企业办事从“多门多窗”到“一厅一窗”转变,做到政企零距离、沟通无障碍、办事一站通,提升企业办事满意度和获得感。利用惠农区人民政府网和微信公众号、企业服务微信群、惠企宣传新媒体等,线上线下多渠道精准推送惠企政策,不断拓宽宣传渠道,实现业务办理模式从“等你来”变为“我上门”。
企业服务工作站还积极发挥“吹哨员”作用,实现企业问题“收集、梳理、分类、分发、反馈、解决”等闭环运行,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帮助企业活起来、强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