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棚里,工人正在精心育苗。
果蔬集配加工交易中心里,包装好的蔬菜可以直接销售。
从无到有,从粗变精,从种植传统作物到引进推广新品种,从农户单打独斗到打通育苗、加工、冷链、销售一条龙,“一颗菜”在良田镇实现全产业链深度融合。
近年来,金凤区良田镇立足“四大提升行动”,依托沙地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产业,打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逐步形成“农业+”的多业态融合发展态势,走上一条以绿色为底、三产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育苗大棚种出生活新希望
眼下正是育苗的高峰期,走进金凤区良田镇光明村高标准智能化育苗中心,映入眼帘的是生机盎然的西瓜苗,在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下长势喜人。
“现在大棚里有30多名工人持证上岗,他们正在进行嫁接育苗。还有十来天,这批苗就要销售到甘肃和新疆等地了,预计到2022年7月,将累计育苗1000万株。”银川鸿盛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苏亚光告诉记者。
近年来,良田镇依托近郊优势,大力发展瓜果蔬菜产业,仅各类设施温棚就有5284栋。往年所需菜苗大多都需要从外地引进,成本高,周期长。2020年,良田镇光明村多方争取资金,投入600余万元,建成高标准智能化育苗中心,共有育苗温棚14栋,主要培育吊瓜、西瓜、西红柿等优质果蔬品种,填补了辖区没有高标准智能化育苗中心的空白。
目前基地年育苗量1800万株,年产值500余万元,嫁接苗销往全区5个市县以及甘肃、新疆等周边省区市。“现在每天的嫁接量能达到3500株,技术工月工资最高可达上万元,可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今年我们开始建设二期,实现新品种的示范种植,同时提升育苗产量,在2022年产量能实现翻倍,给周边群众提供新的育苗品种和工作岗位。”苏亚光说。
创新“联农带农”机制 培育技术型农民
棚外寒风吹,棚内暖如春。走进良田镇植物园村种植大户赵雪龙的大棚,便能看见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赵雪龙种植大棚有六七年的时间,起初因为附近没有育苗基地,每次都要到贺兰县、吴忠市等地采购,既增加了运输成本,品质有时候也得不到保障。“开车来回跑着看苗麻烦不说,苗的品质还不一定适应咱们良田镇的土地,收成也不行。”赵雪龙说。
如今赵雪龙再也没有因为进苗成本和品质发愁过。“村口有了高标准智能化育苗中心,咱再也不用来回跑着买苗,而且这里的苗更适合在良田沙地上成长,种植的过程中有啥问题了,也能及时跟育苗中心沟通。”赵雪龙说。买苗方便了,品质更优,赵雪龙种植的100多栋温棚的风景变“钱景”。“瓜菜苗的品质好了,销售肯定不愁。”赵雪龙笑着说。
育苗中心的建成,不仅方便了村民在家门口买苗,同时良田镇通过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创办育苗“田间学校”,培育一批新型职业技术农民,逐步实现从“移民乡镇”到“产业强镇”的华丽蜕变。而作为扶贫车间,银川鸿盛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常年以每株让利0.05元向贫困群众出售种苗。同时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高峰期可吸纳100余人就业,实现脱贫群众总计劳务收入35万元以上。
建设集配加工交易中心 产业深度融合
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从育苗到种植再到仓储和销售,如今,在金凤区良田镇,“一颗菜”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为打造“育苗、种植、加工、冷链、销售、配送、农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蔬菜增值效益,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良田镇建设运营聚百农果蔬集配加工交易中心。记者走进交易中心看到,这里配套有蔬菜预冷保鲜库、蔬菜集配加工交易中心、尾菜处理车间、农产品交易厂棚、中央大厨房等综合服务中心,工人们正在加紧包装蔬菜,然后运往市场。
“交易中心的一期工程已正式投产运营,每年可保鲜储存蔬菜1500吨,加工处理量达5000吨。计划带动新增就业岗位60余个,实现产值达1000余万元。目前二期工程正加紧施工,届时加工能力一年预计在1万吨以上,还将配备速冻果蔬脆片加工设备,将大大提升果蔬增值空间。”聚百农果蔬集配加工交易中心联合社负责人王金燕告诉记者。
从“一颗菜”到一个产业,在全产业链的转型中,金凤区良田镇的果蔬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蜕变。近年来,金凤区坚持以打造产业标准园为抓手,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形成以设施农业为主导的全产业格局。目前,良田镇有设施温棚5500余栋1.2万亩,建成设施瓜菜产业园26个、育苗基地5个,陆续打造成金星现代农业科技扶贫产业园、“玛莎农场”“草莓小镇”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记者 詹思佳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