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大地流金。中卫市各乡村风景如画,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道漫步,花木繁茂,和谐之风扑面而来,村中可持续发展产业日益壮大,整洁宽阔的水泥路延伸到全村,新颖别致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村民们或在文化墙下驻足观赏,或在树旁拉家常……细数这几年的新变化,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千里沃野披锦绣,“农”墨重彩绘新篇。在产业振兴的发展道路上,中卫市紧扣自治区“七大产业基地”“十条产业链”和“六特产业”产业发展布局,不断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发展。
乡村振兴,首要的是产业振兴。产业兴,则百业兴。
历时大半年努力,“汪园鸡蛋”已经小有名气,逐步撑起了沙坡头区宣和镇汪园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条。
对于一颗小小的鸡蛋,该如何发展成产业?又该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食品安全一定是打造农产品品牌的关键要素。严把食品安全关,才能打响、擦亮品牌,创造出更多价值。”在将食品安全作为品牌定位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后,汪园村党支部书记汪俊杰多方学习,最终学到了不一样的饲料配方。
再普通不过的鸡蛋,能做出什么新花样?记者心生疑惑。
“你看,这棚土鸡所产的土鸡蛋,蛋黄是橙色的,营养价值更高,上市后会更受消费者喜爱。”汪俊杰一边说,一边用手机灯照着刚产出的鸡蛋。原来,这些看上去再普通不过的饲料里添加了微量元素,鸡蛋营养价值远超一般鸡蛋,经济价值也比普通鸡蛋高。
发现产业契机后,汪园村以党委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思维,突破村域限制,联合草台村、喜沟村等7个村成立联合党委抱团发展,将“汪园鸡蛋”打造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产品,将土鸡蛋产业做精做特做优,形成村村相互借力发力、农业资源集聚的规模发展势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跟着秋天的脚步,沙坡头区宣和镇福兴村的酱椒也迎来了大丰收。
这些年,福兴村村民的收入多来自外出务工,村上一直没有可持续发展产业,这一直是制约福兴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多年来的掣肘之难从酱椒产业的出现开始有了转机。
去年,宁夏晨曦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在适宜种植的村庄开始大面积推广酱椒产业。今年春耕时节,在宁夏晨曦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牵线搭桥下,福兴村与四川酱椒制造企业签订了购销协议,并从土地流转公司流转土地200亩,开始尝试走酱椒产业发展道路。
“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我们的酱椒可算是丰收了。”宣和镇福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竹林说,今年酱椒亩产达4500斤,按签购价每斤1.3元来算,总收入可达120万元。同时,辣椒产业是高效农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育苗、栽种、管护到成熟采摘,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为福兴村的闲置劳动力提供了不错的就业机会。
福兴村发展订单农业,是我市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剪影。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规模化订单农业,在发展农村优势特色产业和与龙头企业对接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进方向。
在沙坡头区常乐镇枣林村,一排排新式住宅整齐划一,前庭后院干净整洁,过去背街侧巷柴草堆、土堆随意堆积,草棚、茅厕、养殖窝棚乱搭乱建的现象都已不见踪影。
“过去我们农村住的是土坯房,生活环境差。现在,我们也住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新房子,用上了水冲式厕所,生活很方便。”枣林村村民张凤云说,这两年,村上持续开展环境整治,组织村民清理死角垃圾,治理乱堆乱放,环境变好了,生活也方便了。
房前屋后花草掩映,绿树随柏油路延伸,农家庭院白墙黛瓦……自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来,全市几乎每个村庄都发生了这样令人惊叹的变化。通过不断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促进农村环境不断升级。
和美乡村,既要“塑形”,更要“塑魂”。
在沙坡头区迎水桥镇何滩村,一面长达百米的手绘文化墙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和文明风景线,吸引城乡群众驻足观看、拍照留影。一幅幅绘制精美、构思巧妙的画作,让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多个中国精神谱系生动形象地跃然墙上。
“除了文化墙,村里还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不少。”何滩村党支部书记冯永新说,除此之外,村里还围绕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组织协商议事活动,一些群众最期盼、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全村也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乡风净、思想齐、干劲足。丰富多彩的文明活动似春霖甘露,催生着文明之花,也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新希望播种在广袤田间,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中卫的广袤乡村正不断释放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所蕴含的潜能和力量。全媒体记者 房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