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在沙坡头区东园镇金沙村设施蔬菜大棚里,雷军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扒开菜苗察看娃娃菜长势,这一株株娃娃菜是雷军生活的奔头,也是他致富的希望。
金沙村是移民村,雷军是来自海原县红羊乡红羊村的移民。“过去在老家,外出先要翻过海拔近3000米的南华山。搬到金沙村后,交通、住房、用水各方面设施都好。”雷军说,现在他在蔬菜大棚长期务工,不出村子就能每月挣4500元。
雷军的“脱贫梦”源于2017年。那一年,雷军一家人告别祖辈生活的海原县山区,移民搬迁到金沙村。同时期,金沙村新接收“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移民238户1042人。
一时间,如何让移民群众实现“稳得住、有事做、逐步能致富”目标,考验着金沙村“两委”班子的干事决心。“以前金沙村产业结构单一、土地盐碱化严重、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村民多数务农或外出打工,产能落后。”回忆起当时金沙村发展产业面临的种种困境,金沙村党支部书记周学红不由皱起眉头。
难题千头万绪,单一落后的发展模式更是成为最大的“拦路虎”。
埋头实干自此成为“法宝”。启动产业振兴引擎、夯实经济基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系列举措陆续实施,只为尽快让大家捧上产业富民“饭碗”。
“刚从山区搬迁到沿黄灌区,我们真是有喜有愁。喜的是,缺水的日子终于一去不复返;愁的是,在干旱山沟忙活了半辈子,现在望着平整肥沃的土地,一时不知从何下手,对水田的种植技术一窍不通。”雷军说。
很快,雷军发现,党和政府早就为大家铺平了增收致富路。通过定期各级组织的技能培训,科技特派员到田间传授“秘籍”等,雷军和大家一样都逐步掌握了设施蔬菜种植技术,实现高标准精细化耕作。聪明好学、踏实能干的雷军也很快成为村里的种植能手。
如今,金沙村走出了一条“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现代化乡村建设之路。除了设施蔬菜种植,金沙村还开启了玉米烘干塔小仓储建设项目,实施了移民奶牛“托管”项目,在村里办起食杂店、电商服务中心、小饭店,促进群众增收。目前,金沙村人均纯收入每年达1.4万余元。今年3月,金沙村获评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称号。
今年,金沙村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带动,逐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新建烘干仓储中心,可使全村每年减少粮食损耗达4万公斤。仓储中心由金沙村经济合作社负责经营,在保证粮食储备质量和安全的同时,又鼓励群众入股分红,促进增收。
“今年,我们开展就业帮扶‘一条龙’服务,加大专业技术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加大信息交流力度,成功让1000余人实现就业。”周学红说,如今村里户户无闲人,日子越过越红火。全媒体记者 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