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工作一定要认真、仔细,不能出现任何差错。”这是海原县闽宁纺织制品有限公司纺织车间生产组长田进花每天都会叮嘱组员的一句话。
近日,记者来到海原县闽宁纺织制品有限公司纺织车间看到,缝纫电机飞转,电脑刺绣车间机声隆隆,卡立方设备有序运行,工人们熟练操作着机器。
“她以厂为家,把心思都放在抓生产和管理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是海原县闽宁纺织制品有限公司工友们对田进花的评价。
几年前,田进花还在老家海原县西安镇打零工,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她已变身为产业工人,按时上下班,有相对稳定的收入。
田进花从2017年来到闽宁纺织车间,成为一名缝纫工,她十分珍惜这个工作机会。经培训上岗后,她通过突出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收入。目前,她已成长为生产组长,管理着一整条生产线。“闽宁科技园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生活越来越幸福。希望园区能做得更大更强,帮助更多老百姓致富。”田进花说。
其实,工厂里像田进花一样的群众还有很多,正是海原县闽宁科技园让大家真正实现了华丽转身。
自2017年福建省漳州市对口帮扶海原县以来,两地加强合作,以“漳州所能”补“海原所需”,有力推动了海原县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成为闽宁对口协作向基层延伸的生动样板。
今年4月,海原县“一主四特”产业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在福建厦门顺利召开,签约招商引资项目4个,总签约资金1.14亿元,项目投产后年产值总计可达1.8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0个以上。这是闽宁区域协作帮扶海原的最新成果。
携手与共,托起振兴新希望。去年,海原县共争取闽宁协作资金7100万元,用于产业发展,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医疗等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典型。
为深化对口协作,传递闽宁真情,提升海原县工业化水平,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海原县闽宁科技园一期工程项目自2019年相继完工并交付使用,累计建成总面积3.9万平方米生产车间7栋和总面积1500平方米集住宿、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楼1栋,园区水电暖配套设施齐全,交通信息便利。
海原县闽宁纺织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服装生产企业。年产以羽绒服为主的服装50万件,出口美、英、法、德等国;创造了海原县第一批外汇收入——来自德国、俄罗斯等国的215万美元,打破了海原县历史上没有外汇收入的局面。公司自投产以来,以帮助解决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为己任,多次聘请行业顶尖人员对海原县所有入职员工分期分批进行带薪岗前培训。
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择优选拔培养了20多名文化程度高、群众影响好、吃苦耐劳员工担任班组长,辐射带动了县城周边6个乡村扶贫车间发展,形成了当地群众务工不出村、在家有创收、长年有收益的多元增收发展格局。公司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2023年,海原县委、县政府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倾力打造闽宁科技园产业发展平台,已开工建设二期工程项目;各企业也通过技术改造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效,预计园区7家企业全年产值将达到2亿元左右。
“截至目前,闽宁科技园在闽宁协作的大背景下,实现了7家企业的入驻,在册员工有1000多人,每家企业针对新员工都有半年的培训期,让新员工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增收。”海原县闽宁纺织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国庆说。
北有南华山,南有闽江水。翻越了脱贫路上最后一座大山,闽宁两省区持续了27年的“山海情”并未结束。“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山海情缘没有断点”,如今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福建和宁夏不断拓展协作深度、创新协作方式、优化协作机制,山海携手,努力奔跑在通向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全媒体记者 范本哲 马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