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享受就业补贴政策,手续比较繁琐,要准备户口本儿、花名册等,当地人社部门审查通过后,资金才能到账。”宁夏三元中泰冶金有限公司人事专员俞文娟说,如今,人社部门直接倒查企业,筛选符合条件的经营实体,能够尽快兑付资金。
日前,记者了解到,随着“一网通办”改革和“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用人单位新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一次性就业补贴,可实现全程无须企业提出申请及申报材料,就能直接享受补贴。
市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就业指导培训科负责人夏蒙告诉记者,市人社部门将原来的“企业申请、部门受理、部门审核、部门兑现”4个环节,优化为“企业提交账户信息、部门兑现”2个环节,实现办事“零申报、零跑动”。
除就业困难人员补贴外,在稳就业方面,我市全方位搭建就业供需平台,创造性开展“局长直播带岗”活动,常态化开展“衷(中)爱人才·未(卫)来可期”等线上线下招聘会51场次,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65万个,3216人达成就业意向;搭建“520+511”服务网络,建设零工市场5个、零工驿站25个,完善村(社区)服务平台511个,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实现就地就近就业4万人;建设驻外劳务工作站40个,帮助解决孩子入学问题48人,协调解决权益保障12人280万元;夯实就业服务专员制度,推动“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开展“1311”精准帮扶2464人次,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70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据悉,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打好“稳就业、保就业、扩就业、促就业”组合拳,全力把就业工作做好做实。截至5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3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54万人,培育创业实体977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89亿元,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达95.6%。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发展产业促就业是稳就业的重要措施之一。今年,我市出台《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促进产业发展政策文件21个,全力稳定经济运行,以文化旅游等产业吸纳就业22万人,项目建设带动就业5万多人。同时,扎实开展“项目投资攻坚年行动”,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促消费、兴产业,大力推进“直补快办”,延续实施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等政策,不折不扣落实稳岗返还、就业补贴等政策,确保惠企利民政策免申即享。目前,为全市5254家用人单位降低养老、失业保险费2.43亿元。我市还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银发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基建、新业态“四新”产业,带动就业2万余人。
中卫市昌盛工贸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彩钢单板、岩棉夹芯板及聚氨酯夹芯板。公司在储备原材料,满足后续订单需求方面遇到资金周转困难。“不到一个月,创业贷款就批复下来了,而且政府还补贴一半的利息,大幅降低了公司融资成本。”该公司负责人陈震说,他申请的3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打算扩大厂房建设和扩增业务范围,响应当地政府号召,招聘员工,带动更多人就业。
像陈震一样,我市加大就业支持政策,完善创业“培训、贷款、孵化、补贴”服务体系,新培育市场主体4996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939笔5.89亿元,实现创业带动就业6033人。此外,我市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企业用工、劳动者就业等需求,构建“企业订单+培训机构列单+劳动者选单+政府买单”四单联动模式,精准开展职业技能“赋能”“蓄能”“聚能”培训1.7万人,巩固“沙坡头家政”“中宁枸杞技工”“海原司机”劳务品牌效应,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方式深化劳务协作,先后赴新疆等地访企拓岗,推动双边劳务合作,开通劳务输转“直通车”,点对点+线连线精准对接,助力1340名务工人员外出务工。
在确保重点群体稳定就业方面,我市千方百计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加速释放就业红利,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等行动,落实“三支一扶”900名,推动实习见习1005名。选树人力资源骨干企业、金牌劳务中介组织26个,认定提质增效帮扶车间17个,培育劳务经纪人170人,新培育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5家,认定社区便民服务示范店13家,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54万人,劳务收入16.31亿元。全媒体记者 牛国军 |